字词 | 古文运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文运动 指发生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领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简言之,它是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号召,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统治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 其产生的背景是:安史乱后,唐帝国陡然衰落。 贞元、元和时虽出现短时的“太平”、“中兴”,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佛道势力大盛,威胁著唐王朝。 暂时的“太平”,也给某些人带来“中兴”希望,以韩柳为代表的复古思潮,所以能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正是这种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 这个运动,渊源甚早。自骈文大盛,散文现实主义传统被截断,很多人对此进行抨击。理论著作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其中都有反对六朝文学颓风、反对骈文的思想。初唐史家魏征、李百药、令狐德棻等人,也一致批判六朝文风,甚至称为“亡国之音”(魏征)。 至于作家之反对者更多,如北朝之苏绰、颜之推,隋之李谔、王通。入唐后,“四杰”、陈子昂。其革新主要在诗,但亦及于文。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继续奋斗,成为韩柳之直接先驱。 韩、柳二人,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系统,使古文运动获得胜利。 韩、柳二人都对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中,鼓吹最力,艺术形式改革上贡献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则是这一运动中真正进步势力的代表。 不论哲学、政治、文学思想,他都是那一时代的高峰。韩、柳都强调儒家之道,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宋人语),重在复古;柳宗元主张“文以明道”,重在现实,重在“辅时及物”,虽都有消极方面,但强调它可给文学内容以较活跃的力量。 文、道并举,又可理解为道是内容,文是形式,重道而不轻文,在当时有超越前人的特殊意义。韩、柳都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 韩云:“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答尉迟生书》);柳云:“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韩愈还提出“不平则鸣”说(见《送孟东野序》),做为向社会现实进行批判的理论根据,也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 他还有“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观点,启发了宋欧阳修“文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的更加完备的理论。韩愈还对写作新体散文即古文,提出两条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即“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和“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前者要作家创造出各种新鲜的、适合时代、群众要求的词汇;后者则要求文章应文字通顺流畅、合乎语法规律。 二者结合,就能写出“章妥句适”比骈文更富表现力的好文章来。他们既接受了前人重道、反骈的正确主张,又汲取了前人“轻文”和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的教训。终于以大量优秀的古文创作,压倒了骈文。但其成果未能巩固,晚唐五代,骈文又重新泛滥。 宋初,经过柳开、王禹偁、孙复、石介、穆修等人的努力,才又一次掀起古文运动新高潮。到欧阳修成为文坛领袖时,利用自己崇高的政治地位,采取古文取士等措施,才使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以后苏轼、王安石等人,起了巩固作用。这个运动的余波,一直影响到明代以归有光为首的唐宋派,清代以方苞为首的桐城派。 这一运动,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