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原蚕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原蚕沙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原蚕屎(《别录》),蚕沙(陶弘景称),晚蚕沙(《斗门方》),马鸣肝(《东医宝鉴》),晚蚕矢(《本草备要》),二蚕沙(《江苏药材志》)。 基源 为蚕蛾科蚕属昆虫家蚕的干燥粪便。 原动物 家蚕Bombyx mori L. 形态 成虫体呈圆柱形,头部单眼12个分列于头之两侧,头之下方有吐丝孔。 胸部3节,各节腹面生有胸足1对,足端有尖爪1枚。腹部共10节,在第2腹节背面生有涡状大纹1枚,第5腹节背面生有涡状小纹1枚,第8腹节背面中央生有尾角1枚,第3~6腹节的腹面各有腹足1对,第10腹节腹面有尾足1对。 第1~8腹节的两侧各有黑色椭圆形的气门1对。 生境与分布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生药】:采集 6~8月采收,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收集后晒干,除去轻粒及桑叶的残屑。 药材主产于浙江、四川、河南、江苏、湖南、云南、广东、安徽、甘肃、河北、山东、辽宁。 鉴别 性状 本品为短圆柱形小粒,长2~5mm;直径15~3mm;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两端略平坦,六棱形。质坚而脆,遇潮后易散碎。 微有青草气。 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醇15ml,回流半小时,滤液用少许活性炭脱色,滤过后浓缩至2ml,点于硅胶H板上,以β-谷甾醇为对照,以氯仿-丙酮(17.37)为展开剂,展开后,用10%硫酸显色,斑点呈紫红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621页.图539-1)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化学】: 含有机物83.77%~90.44%,灰分9.56%~16.23%,总氮量1.91%~3.60%[1]。 含多种游离氨基酸(mg/100g):L-组氨酸1054、L丙氨酸215、L-脯氨酸202、L-苏氨酸190、L-缬氨酸255、L-异亮氨酸193、甘氨酸121、L-蛋氨酸47、L-苯丙氨酸208、L-色氨酸130、L-亮氨酸252、L-酪氨酸112、L-胱氨酸13、L-精氨酸191、L-赖氨酸38、L-天门冬氨酸293、L-谷氨酸319、L-丝氨酸448[2],组成与桑叶相似。蛋白质水解后亦产生18种氨基酸。 含3-吲哚乙酸(3-Indoleacetic acid)类似物40~60ppm[3],尿酸。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其β-D-葡萄糖甙[4]。 麦角甾醇、胆甾醇、蜕皮激素样活性物质[3]。含植物醇(phytol)0.25%~0.29%、羽扇豆醇(Lupeol)、二十四醇(Tetracosanol、多种异戊二烯醇类(Polyisoprenols)、糖醛[3,5]、蚕沙酮(Bombiprenone)等[6]。 含多种色素,如叶绿素0.8%~1%;9种类胡萝卜素0.14%~0.16%,其中β-胡萝卜素0.014%~0.028%[3]。含维生素A、维生素B、原维生素D(Provitamin D)[7]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1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89 [2] 药学杂志(日) 1969;89(2):182 [3] 化学通报 1978;(6):348 [4] 生药学杂志(日) 1970;24(1):18 [5]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30 [6] CA 1970;73:63143b,1970;72:62856d [7] Tetrahedron Lett 1968:3837。 【药性】: 性味 甘、辛,温。 ❶ 《别录》:“温。” 归经 入肝、脾经。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和胃化浊。 主治 风湿痹痛,风疹瘙痒,头风头痛,皮肤不仁,关节不遂,急剧吐泻转筋,腰脚冷痛,烂弦风眼。 ❶ 《别录》:“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外用:炒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瘫缓筋骨不随,由于血益不能荣养经络,而无风湿外邪侵犯者,不宜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巴戟(去皮,用练肉)、马蔺花(去梗),治迎风流泪。 ❷ 配秦艽、苡仁、丝瓜络、地龙,治湿热郁阻,一身尽痛,筋脉拘急。 方选和验方 ❶ 蚕矢汤(《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治霍乱转筋,肢冷腹痛,口渴烦躁,目陷脉伏等症:蚕沙15g,薏苡仁、大豆黄卷各12g,木瓜、姜黄连各9g,制半复、黄芩(酒炒)、通草各3g,焦栀子4.5g,吴茱萸1g。 地浆水或阴阳水煎,徐服。 为细末。每服6g,无灰酒,不拘时候调下。 空心开水下9g。 ❼ 蚕沙酒(《内经拾遗方论》)治月经久闭:蚕沙120g,(炒半黄色),无灰酒400ml,重汤煮熟,去沙,温饮100ml。 ❾ 《济阴纲目》:“治妇人血崩:蚕砂(炒)30g,伏龙肝15g,阿胶30g。上为末,每服6g,热酒调下。” 取大鳖(头尾长30cm者)1枚,内灰汁中,煮之烂熟,取出,擘去甲及骨,于砂盘中研令细。更入灰汁中煎熬,候可作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20丸。 ” ⑾《泉州本草》:“治外感头痛:蚕沙、白芷、大黄各9g。共研细末,调葱汤外敷。” ⑿《山西中草药》:“治风湿性关节炎:原蚕沙、威灵仙各9g。水煎服。” ⒀中医杂志 1988;(2):“降低单纯抗溶血性链球菌“O”增高症:蚕沙、忍冬藤各20g,为主药。防风15g,薏苡仁15g,黄芪25g,秦艽15g,川芎10g,鸡血藤15g。 随症酌加,上药任选2~3味。每日1剂,连服20剂。”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治半身不遂:蚕沙6kg。以2袋盛之蒸熟,更互熨患处。乃以羊肚、粳米煮粥,日食1枚,10日即止。” 温热得所以洗之,宜避风。” ❶ 李时珍《纲目》:“蚕性燥,燥能胜风祛湿,故蚕沙主疗风湿之病,有人病风痹用此熨法得效。按《陈氏经验方》一抹膏治烂弦风眼,其功亦在去风收湿也。又同桑柴灰淋汁,煮鳖肉作丸,治腹中癥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