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卜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卜芥 【概况】: 异名 老虎耳(《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独脚莲、观音莲(《四川常用中草药》),老虎芋(《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 为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尖尾芋的根状茎。海芋属全世界约70种,中国约4种。 原植物 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Arum cucullatum Lour.),又名大麻芋、大附子、老虎掌芋(云南),假海芋、蛇芋(广西)。 形态 多年生直立草本。 地上茎圆柱形,粗3~6cm,黑褐色,具环形叶痕,通常由基部伸出多数短缩的芽条发育成新枝,呈丛生状。叶柄绿色,长25~30(~80)cm,由中部至基部强烈扩大成宽鞘;叶片膜质至亚革质,深绿色,背稍淡,宽卵状心形,先端骤狭,具凸尖,长10~16(~40)cm,宽7~18(~28)cm,基部圆形;侧脉5~8对,其中下部2对由中脉基部发出,下倾,后弧曲上升。 花序柄圆柱形,稍粗壮,常单生,长20~30cm。佛焰苞近肉质,管部长圆状卵形,淡绿至深绿色,长4~8cm,粗2.5~5cm,檐部狭舟状,边缘内卷,先端具狭长的凸尖,长5~10cm,宽3~5cm,外面上部淡黄色,下部淡绿色。 肉穗花序比佛焰苞短,长约10cm,雌花序长1.5~2.5cm,圆柱形,基部斜截形,中部粗约7mm;不育雄花序长2~3cm,粗约3mm;能育雄花序近纺锤形,长约3.5cm,中部粗约8mm,苍黄色,黄色;附属器淡绿色,狭圆锥形,长约3.5cm,下部粗约6mm。 浆果近球形,直径6~8mm,通常有种子1枚。 花期5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76页.图版14∶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溪谷湿地或田边。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晒干。 加工炮制 刮净外表的毛和黑皮,切成丝条。加盐拌炒,炒至灰青色、水气干、折断面中间无白心时,去净盐屑。每100kg卜芥,用盐12~15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 。【化学】:含多种氨基酸,有赖氨酸、精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异脯氨酸。还有反丁烯二酸、苹果酸、糠酸(Pyromucic acid)和β-谷甾醇。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1;12(1)∶9 【药性】: 性味 辛,温。 有毒。 功效 解毒退热,消肿散结。 主治 高热不退,钩端螺旋体病,毒蛇咬伤,无名肿毒,肺结核。 ❶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解毒退热,消肿镇痛。治高热不退,毒蛇咬伤,肺结核,流感,肠伤寒,蜂窝组织炎,无名肿毒,毒蜂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鲜品须炮制,煎煮2小时,防止中毒)。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中草药通讯 1972;(2):“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用鲜卜芥根茎250g,去皮切片,加食盐少许炒干,加水1000ml,煎成250m1,为1天量,分2次服。” 危重病人可半小时服1次,连服8次后改为每小时服1次。以后视病情逐渐延长给药时间,每隔2~4小时服1次,直到症状消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