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烛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烛叶 【概况】: 异名 南烛枝叶(《开宝本草》)。 基源 为杜鹃花科乌饭树属植物乌饭树的叶。 原植物 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又名南竺、苞越桔(江苏),南烛(《中国植物志》)。 历史 乌饭树又名南烛,始载于《开宝本草》,曰:“南烛枝叶,味苦平,无毒……,取茎叶捣碎,渍汁浸梗米,九浸九蒸九暴,米粒紧小,正黑如瑿珠,袋盛之可适远方,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行,取汁炊饭、名乌饭亦名乌草,亦名牛筋,言食之,健如牛筋也,色赤,一名文烛,生高山经冬不凋。”《纲目》载:“南烛吴、楚山中最多,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七月开小白花,结实如朴树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则紫色,内有细子,其味甘酸,小儿食之。”所述及其附图与今人乌饭树相符。 历代本草对南烛一名长期相混。宋《梦溪笔谈》、《图经本草》及清《纲目拾遗》中均把小檗科的南天竹误作南烛。又《植物名实图考》所绘南烛图极似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因而日本学者把南烛误作Lyonia ovalifolia,不少书籍沿用至今,应注意纠正。 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m。 幼枝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mm,近无毛。 叶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4~9cm,宽2~4cm,顶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4~10cm,序轴常密被短柔毛;苞片叶状,披针形,长0.5~2cm,宿存,稀脱落;小苞片2,线形;萼筒密被短柔毛,萼齿小;花冠白色,筒状坛形,长5~7mm,密被短柔毛;花丝被毛,花药顶端延伸出2长管,背面无芒;子房有毛。浆果直径5~8mm,熟时紫黑色,外面常被短柔毛,稀无毛。花果期6~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09页.图437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1400m的丘陵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 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8~9月采收叶,拣净小枝及杂质,晒干。 药材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 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两端尖锐,边缘有疏细锯齿,多向背面反卷,长2~6cm,宽1~2.5cm,革质有光泽,上面暗棕色,主脉凹陷,下面棕色,主脉及侧脉均显著凸出。 柄短,多向后弯曲。质脆。气弱,味涩而苦。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含无羁萜、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1)、槲皮素、异荭草素(Isorientin)、对羟基桂皮酸、内消旋肌醇(mesoMyoinosito1)和三十烷[1],花色甙类、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等21种氨基酸,以及K、Ca、Mg、Mn等12种元素[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58 [2] 张宁硕士论文.江苏植物研究所,1993 【药性】: 性味 酸、涩,平。 ❶ 《开宝本草》:“苦,平。” 归经 《本草经疏》:“心、脾、肾经。” 功效 益精气,强筋骨,乌须发,明目,止泻。 ❶ 《本草拾遗》:“止泻除睡,强筋益气力。” 主治 筋骨软弱,嗜睡困倦,鬓发早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熬膏或入丸散。。【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熟地、白术、山茱萸,治头发早白,肾阴不足。 ❷ 配金狗脊、杜仲,治腰膝无力。 方选和验方 ❶ 南烛煎(《圣惠方》)治一切风疾,久服明目:南烛(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拣择细锉)2500g,以水6000ml,慢火煎取1200ml。 去渣,净锅中慢火煎如稀饧,即以瓷瓶装,每服以温酒调下20ml,日3服。 每服丸30g,日2服。”。【医药家论述】: 缪希雍《本草经疏》:“南烛,《本经》言其味苦气平,性无毒。然尝其味亦多带涩,其气平者,平即凉也。《十剂》云,涩可去脱,非其味带涩,则不能止泄,非其气本凉,则不能变白。发者,血之余也;颜色者,血之华也。 血热则鬓发早白而颜枯槁;脾弱则困倦嗜卧而气力不长;肾虚则筋骨软弱而步行不前。 入心凉血,入脾益气,入肾添精,其云却老,非虚语矣。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苦寒,有碍脾胃,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脾。 ”“南烛同旱莲草、没食子、地黄、桑椹、枸杞、山茱萸、何首乌、白蒺藜,为乌须发之圣药,气味和平,性复无毒,除变白外,无他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