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沙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沙参 【概况】: 异名 泡沙参、泡参(《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多种沙参的根。沙参属全世界约有45种;中国有36种,其中有20种供药用。 原植物 南沙参(《中国药典1990年版》)载有2种: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Thumb,)Fisch.。杏叶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A axilliflora Borb.)。 在局部地区普遍作为沙参入药。另有6种及3亚种在个别地区也作沙参药用:长白沙参A.pereskiaefolia(Fisch.ex Roem.et Schult.)G.Don。 丝裂沙参A.capillaris Hemsl.。云南沙参A.khasiana(HK.f.et Thoms.)Coll.et Hemsl.泡沙参A.Potaninii Korsh。 石沙参A.Polyantha Nak.。 新疆沙参A.liliifolia(L.)Bess.。3亚种有:无柄沙参A.stricta subsp.sessilifolia Hong。昆明沙参A.stricta subsp.confusa(Nannf.)Hong(A.confusa Nannf.)。 华东杏叶沙参A.hunanensis subsp.huadungensis Hong. 历史 南沙参原名“沙参”,始载于《本经》。《纲目》载:“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扁圆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杞叶,而有小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并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黄土地者则短而小。根茎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 ……”根据《纲目》、《救荒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上的附图及文字描述,所指沙参即多数地区习用的沙参。杏叶沙参首出于《救荒本草》。轮叶沙参未见记载,但本品分布较广,作为南沙参药用的地区亦较多。 形态 轮叶沙参为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圆柱形,黄褐色。茎高大,可达1.5m,不分枝,无毛或少有毛。 茎生叶4~6片,轮生,无柄或有不明显叶柄;叶片卵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14cm,两面疏生短柔毛,边缘有锯齿,花序狭窄圆锥状,聚伞花序,长大,小聚伞大多集成数轮;花萼无毛,筒部倒圆锥状,裂片5,钻形,长1~2.5mm,全缘;花冠坛状钟形,蓝色或蓝紫色,长7~11mm,口部稍缢缩,裂片三角形,长约2mm,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长约20mm,柱头2裂。蒴果球形,圆锥形或卵状圆锥形,长5~7mm。 种子黄棕色,长圆状圆锥形,稍扁,有条棱,并由棱扩展成一条白带。长约1mm。 花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88页.图6189) 生境与分布 生于草地和灌丛中。 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及华南、西南。 杏叶沙参的主要特征为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近圆锥形。长达20cm。茎高40~80cm,不分枝,常被短柔毛。 茎生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狭卵形、菱状狭卵形或矩圆状狭卵形,长3~9cm,宽1~4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或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聚伞花序假总状或成极窄的圆锥花序,极少有长分枝而为圆锥花序;花梗常极短,长不及5mm;花萼有短毛,裂片5,条状狭披针形,长6~8mm,宽1~1.8mm;花冠蓝紫色,钟状,长1.5~1.8cm,5浅裂,雄蕊5,花丝基部变宽,边缘有密柔毛;子房下位,花盘宽圆筒状,花柱与花冠近等长。 蒴果椭圆状球形,长6~10mm。种子棕黄色,稍扁,有一条棱。 花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90页.图6194)。 生于山坡草丛中,也有生于海拔600~700m的草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 。【生药】: 栽培 宜温暖凉爽的气候,在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 忌连作。用种子直播繁殖,春播于3月下旬~4月上旬,冬播在11月上旬。冬播出苗整齐,能抗旱,幼苗生长旺盛。 一般采用条播,按行距25~30cm开沟,深约6cm,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后浇水保湿,每亩用种量1kg左右。 苗高5~7cm,按株距10~14cm定苗。幼苗生长缓慢,要注意中耕除草、培土壅根。 苗期应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壮。以后每年植株枯萎后和出苗前,用堆肥或人畜粪水各追肥1次。 当株高50cm时,可摘顶,促进根部生长。病害根腐病可喷射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虫害蚜虫,用乐果40%乳油2000倍液喷射。。 【化学】: 含蒲公英萜酮(Taraxerone)、β-谷甾醇、胡萝卜甙。 附 叶中含挥发油,主要有γ-松油烯、桉油精、莰烯、樟脑等[1]。还含沙参甙Ⅰ、Ⅱ、Ⅲ(Shashenosides Ⅰ、Ⅱ、Ⅲ)、紫丁香甙(Syringinoside)、亚麻仁油酸(Linoleic acid)、硬脂酸甲酯[2],β-谷甾醇十五烷酸酯、β-谷甾醇棕榈酸酯、Ikshusterol、羽扇豆烯酮、24-Methylene cycloatranol及无柄沙参酸3-O-异戊酸酯(Sessilifolic acid 3-O-isovalerate)[3],二十八烷酸[4]。 参考文献 [1] 中药材 1991;14(2)∶34 [2] Chem Pharm Bull 1991;39(9)∶2440 [3] 生药学杂志(日) 1990;44(2)∶98 [4]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8)∶486。 【药理】: ❶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杏叶沙参煎剂0.5ml/只,ip,连续5d,可提高小鼠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且可抑制体液免疫,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1]。 ❷ 祛痰作用 轮叶沙参煎液对家兔的祛痰作用较紫菀等为差,但可持续作用4h以上[3]。 参考文献 [1]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1;8(3)∶204 [2]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3]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10)∶959 [4] 锦医科技汇编.第三集,1962∶42。 【药性】: 性味 甘、微苦,凉。 ❶ 《本经》:“苦,微寒。” 归经 肺、肝经。 ❶ 《滇南本草》:“入肺。” 功效 滋阴清肺,止咳祛痰,养胃生津。 主治 肺热燥咳,虚劳久咳,百日咳,阴伤咽干喉痛,虚火牙痛。 ❶ 《本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9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风寒作嗽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❶ 《本草经集注》:“恶防己,反藜芦。” 配伍应用 ❶ 配麦冬、玉竹、桑叶,治热伤阴分、口干咽燥。 ❷ 配知母、桔梗、贝母,治阴虚咳嗽,久咳干咳。 ❻ 配葛根、淡豆豉、山栀皮,治外感初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咳嗽。 方选和验方 ❶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治燥伤肺卫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各9g,玉竹6g,生甘草3g,冬桑叶、生扁豆、花粉各5g。水750ml,煮取300ml。 日2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g。 ” ” ” 单方应用 ❶ 《卫生易简方》:“治肺热咳嗽:南沙参15g,水煎服。” 食疗 ❶ 沙参粥(《中华进补大全》)治肺热燥咳,干咳无痰,肺胃阴虚,久咳咽干,胃阴不足或热病后津少口渴,久咳声哑等症:沙参30g,粳米100~150g,冰糖适量。先将粳米加于沙参浓汁中煮粥,加冰糖。 早晚服之,3~5日为1疗程。 ❶ 徐大椿《本草经百种录》:“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 李濒湖《纲目》以沙参主肺痿,亦取其补肺耳。若申言之,则肺痈、肺痿证情近似,而一实一虚,大相反背。痈者壅塞,本是实热,急须清泄,不嫌寒凉;痿者痿败,已是虚怯,宜所扶持,岂容苦寒!惟肺痿一候,因多咳呛浓痰,虚火犹炽,则沙参清热而不腻,尤为相宜。又,沙参古无南北之别,石顽《逢原》始言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质虚力微。 赵氏《纲目拾遗》引《药性考》谓南沙参形粗,似党参而硬,味苦性凉,清胃,泻火解毒,止咳宁肺。颐按今市肆中北沙参坚实而硬瘦,南沙参空松而肥,皆微甘微苦、气味轻清,而富脂液,故专主上焦,清肺胃之热,养肺胃之阴,性情功用,无甚区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