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千日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千日红 【概况】: 异名 百日红(通称)。 基源 为苋科千日红属千日红的花序或全草。千日红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 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 L.,又名火球花(北京),长生花(上海),千金红(广东),吕宋菊(广西)。 历史 千日红始载于《花镜》,称:“本高二三尺,茎淡紫色,枝叶婆娑,夏开深紫色花,千瓣细碎,圆整如球,生于枝杪,至冬,叶虽萎而花不蔫。”所指即千日红;《植物名实图考》载千日红图亦系本种。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茎粗壮,直立,具分枝,有灰色长糙毛;节部稍膨大。叶对生,纸质,长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3.5~13cm,宽1.5~5cm,两面皆有白色长柔毛,边有睫毛;叶柄长1~1.5cm,有毛。 花两性。 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2~3个,直径2~2.5cm,常紫红色,有时淡紫色或白色,基部有2片叶状总苞;每花有一干膜质的卵形苞片;小苞片2,三角状披针形,背棱有明显细锯齿,紫红色;花被片5,披针形,外面密生白色绵毛;雄蕊5。花丝合生成管状,顶端5裂。胞果近球形。 花果期6~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10页.图1220) 生境与分布 中国南北各地皆有栽培。 原产美洲热带。 。【生药】: 栽培 适于温暖湿润环境。 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排水良好的壤土都能种植。用种子繁殖,3~4月播种。直播,按行株距各26cm开穴点播,深约3cm,每亩用种250g。 苗高7~10cm时间苗、补苗,每穴留苗2~3株。 生长期中,注意中耕除草与肥水管理。亦可育苗移栽。 采集 7~9月采收,晒干。药材产江苏、福建、四川、广西。 鉴别 花序类球形,由多数小花密集而成,直径1.5~2cm,基部常有叶状总苞片2枚,绿色,下表面密被细长柔毛。小花基部有膜质小苞片3枚,外轮1枚,卵形,内轮2枚,三角状披针形,紫红色;花被5片,紫红色,外面密被白色细长柔毛。胞果类球形。气微,味淡。 以花序大、色紫红者佳。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全草含千日红素Ⅰ、Ⅱ、Ⅲ、Ⅴ、Ⅵ(Gromphreniin Ⅰ,Ⅱ,Ⅲ,Ⅴ,Ⅵ)[1]及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酸脱氢酶[2]。此外,还含有苋菜红甙(Amaranthin)、异苋菜红甙(Isoamaranthin)和4′5-二羟基-6,7-次甲二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甙及其甙元千日红醇(Gomphrenol)[3,4]。 参考文献 [1]CA 1967;67∶73824q [2]CA 1971;74∶95681n [3]Phytochemistry 1966;5∶1037,1967;6∶703,1978;17(12)∶2138 [4]药学通报1981;16(1)∶55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功效 止咳平喘,平肝明目,利尿。 主治 百日咳,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目痛,眼目昏糊,小便不利,肺结核咯血,疮疡。 ” 痢疾,百日咳,小儿惊风,瘰疬,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花3~9g,全草15~30g。 外用: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风热头痛,目赤肿痛:千日红15g,钩藤15g,僵蚕6g,菊花10g。水煎服。” ” ” ” 单方应用 ❶ 《安徽中草药》:“治眼目昏糊,小儿惊风:千日红2g。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