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絃樂器部 > 彈拉諸器 > 軋筝 > 𥱧
𥱧  qín

(或讀zhēng)“軋筝”在宋元後之異稱。元纂”制仍爲七絃,明代爲九絃。元宴樂、雲和樂及其後部、安和樂、天魔舞等均用之。達達樂亦有此器。明宫廷樂多用之。宋·張元幹《瑞鷓鴣》詞:“回波偷顧輕招拍,方響底敲更合𥱧。豆蔻梢頭春欲透,情知巫峽待爲雲。”宋·曾三異《同話録》:“世俗有樂器,小而用七絃,名軋筝,今乃謂之𥱧。”宋·周密《武林舊事·小樂器》:“嵇琴,曹友聞;簫管,孫福;纂,劉運成;拍,侯諒。”宋·羅燁《醉翁談録·崔木因妓得家室》:“算費盡主人歌與酒,更費盡青樓𥱧與箏。”《元史·禮樂志五·宴樂之器》:“𥱧,制如箏而七絃,有柱,用竹軋之。”明·沈榜《宛署雜記·古墨齋》引南海歐大任《伏日過李明府公署》詩:“花前𠛼玉無雙白,曲裏𥱧聲第一歌。 ”《續文獻通考·樂十·𥱧》:“明朝……其制用楸木爲質,長三尺九寸,中虚,四周烏木邊,上施九絃,并柱子九。面繪金龍并彩雲文。𥱧尾垂彩線帉錔二,承以硃紅漆架,四角貼金。龍頭四,各垂彩線帉錔。臣等謹按,元之𥱧制,似即正《考》(《文獻通考》)所載唐之軋箏也。明《樂制》、《會典》及王圻《續通考》乃俱不言搊彈之法。又元制纂與箏並列,箏古而𥱧晚出,明革元制宜存箏而去𥱧,乃《樂志》、《會典》、《續考》所載,俱有𥱧而無箏,得毋即以𥱧爲箏耶?然箏十三絃,元𥱧七絃,而明𥱧九絃,則制又各别。據明《實録》所載固未嘗無箏,不知《會典》等何以不見此字,若𥱧,則字書又遺之。”按,“𥱧”字《康熙字典》亦未收。

𥱧

𥱧

𥱧

中国古代弦乐器。为筝类之一种。其形如瑟,二头俱方,有七弦、七柱,演奏时以竹片轧之使发声。元代宴乐用之于云和乐、安和乐。佛教宫廷舞“天魔舞”亦用之伴奏。明代使用更广,朝贺、大宴等丹陛乐,迎膳乐,太平清乐,中宫女乐,东宫乐等皆用之。其器亦有改作,身长为三尺九寸,增为九弦、九柱,上绘金龙、彩云之纹饰。清以后,已不多用。

☚ 奚琴   太平管 ☛

𥱧qín

(一种似筝的七弦古乐器)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imilar to zheng, an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