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育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育林

(四)育林

1.封山育林。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确定“选择重点进行封山育林”。1952年颁布的《福建省保护森林暂行规定》指出:“封山育林及造林应事先划出放牧区与樵采区,在封山区内禁止放牧、限制樵采”,当年全省封山育林16万公顷。据1972年全省山林普查汇总,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成林面积,占成林总面积的66.6%,其中三明市占74.8%,反映了封山育林取得很好成效。
封山育林普遍采取的措施是:马尾松迹地采取保留母树,天然下种更新(又称“飞籽成林”);阔叶树迹地利用天然下种和萌芽能力,加人工促进更新;残存有毛竹的迹地采取垦复抚育措施,促进新竹生长;疏林地采取天然更新加人工补植方法恢复森林。在实施“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中,封山育林被列为改造疏林地的重要措施。封山育林通常采用半封、全封、轮封三种方式。半封即季节封,定期开山让群众刈草、砍柴,结合进行抚育,注意保护幼树,严禁砍伐目的树种;全封,一般在远山高山、水源区域和水土流失的地方采用,严禁樵采、放牧和其他人为破坏;轮封,一般在荒山多、山上有残次林的地方,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分区划片,轮流封育,有计划地组织群众开山樵采、放牧。福建的荒山迹地多有天然母树,许多树种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芽更新能力,采用封山育林就能加快绿化进程。
2.中幼林抚育。幼林抚育是提高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的重要措施。幼林抚育的有效办法包括推广林地套种、林粮间种。闽西北林区利用林地套种山稻、玉米、芝麻、黄豆及适宜山地生长的其他作物,普遍获得林粮(杂)丰收。在杉林幼林地内套种三年桐,既获桐籽,又可增加土壤肥力,一举两利。用材林成林抚育,主要解决林分过密、林木分化和林木生长受影响问题,这对定向培育大径材至为重要。因此,要适时采取透光伐和生长伐,保持人工用材林中龄林适宜的郁闭度。三明市对1 500公顷杉木中幼林进行深翻施肥,据测定将提早3—5年成材,每公顷蓄积量可增加15—20立方米,并从中培养出一批大径材。各类防护林的抚育间伐,目的在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改善林分卫生,增强防护效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幼林抚育面积900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280万公顷。近几年,造林绿化面积扩大,中幼林抚育间伐工作严重“欠帐”,加快这项工作步伐,已成为抢救一代林分,提高森林质量,为发展林业产业打好资源基础的关键性措施。为此,福建省实施减征间伐材特产税50%、育林费和维简费30%,用于中幼林抚育间伐的政策,力争把急需抚育间伐的100万公顷中幼林全面间伐一遍,促进林木生长。
3.低产林改造。福建林区低产林分有以下几种:
❶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由于多年失管,遭致樵采、放牧、烧山、滥伐等人为破坏,形成林相残破杂乱的低产林;
❷造林不适树,历年管理不善,成为生长不良以至停止生长的“小老头树”;
❸马尾松、相思树林人工打枝过度,或受病、虫、火害,成为光杆疏林或丛状疏林,生长不良;
❹油茶、毛竹林失管,形成低产林。对低产林的改造,一般采用混交套种、树种更替、补植更新、修枝整形、封山育林护林等措施。从60年代起,陆续进行低产林改造试验。80年代以来,每年低改面积达1万—1.5万公顷。邵武市洪墩、张厝采育场对采伐、火烧形成的260公顷次生低产林,采取封育和人工促进措施进行改造,3年郁闭成林,取得很好效果。荒废的油茶、毛竹等林木,通过深垦、抚育、施肥,辅以留优弃劣、护笋养竹措施,成效也十分显著。

☚ (三)植树造林   (五)森林工业 ☛

(四)育林

(四)育林

1. 封山育林。广东的自然条件优越,凡具备封山成林条件的荒山林地,一般经3—5年或8—10年的封育,即可恢复发展成林。从1955年起开始实行有计划的封山育林,到1992年,全省封山育林面积共405. 93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46.93%。
1955年2月,省林业厅发出《关于认真做好封山育林工作的指示》,强调把封山育林作为一件重要林业工作来抓,次年,林业厅制订出《封山育林方案(草案)》,提出封山育林的具体做法。到1965年,全省封山育林面积134. 8万公顷。1975年2月,省专门召开了封山育林、护林工作会议,总结封山育林、护林工作经验,使因“文化大革命”中断了的封山育林工作又普遍开展起来。1981年省农委派出封山育林联合调查组,对全省封山育林护林工作作了重点调查,并编写《封山育林经验汇编》。1982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林业厅《关于做好封山育林工作的报告》,肯定翁源、河源、始兴、封开等山区县自筹经费和粮食,组织山区农民开展封山育林,取得的好成绩。1987年从全省21个各有百万亩(6. 67万公顷)的荒山县中,规划出70万公顷具备封山育林条件的荒山和疏林地,作为封山育林工程来实施。经检查验收,紫金、丰顺、英德三县封山育林共15.57万公顷,其中11.8万公顷已转为有林地,占75.8%,效果比较显著。1987年至1992年共有成效封山育林70万公顷。
广东封山育林实践的经验有四: 一是首先要搞好规划设计。以镇(乡)、村为单位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其它造林方式,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做到宜封则封,宜造则造。把封山育林地点落实到山头地块,划清四至界线,并编制封山育林说明书和位置图。二是因地制宜,灵活标禁,封山育林要贯彻“解决群众当前生活与长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全面长期封禁,半封或轮封等形式。三是建立健全封山育林机构和封山育林队伍,订立封山育林公约,搞好宣传发动工作,严格执行和监督,使封山育林工作家喻户晓。四是贯彻“以封为主,封育结合”原则。封山育林必须加强人工措施,通过补植、补播促使其成林。
2. 疏残林改造。广东原来的疏残林面积较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采伐方式不当,造林不适地、适树。集体林传统的“拔大毛”择伐方式,又经受多次严重乱砍滥伐的折腾,使林分越砍越疏;在单一树种思想指导下,强调连片集中造杉林,混交林中的阔叶树失去保护,使疏残林一直保持较大面积。据统计,1980年全省有疏林122万公顷,经10年的改造,到1992年仍有疏残林16.5万公顷。
广东疏残林的改造,按照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混交林和天然阔叶次生林有成林希望的,采取封禁或抚育,其中株数不足的地段,补植阔叶树,一些密度过大的,进行必要的间伐抚育;对“小老头”杉木林,病虫害严重的低丘马尾松纯林伐除后按适地适树原则,重新造林。据1992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改造疏残林70. 68万公顷,成效较好。与此同时,在集体林区普遍推行小面积皆伐作业。通过采伐限额的控制和采伐指标到地块,杜绝“拔大毛”式的择伐,借以控制疏残林的重新出现。
3. 中幼林抚育。通过幼林抚育和中龄林间伐,促使林分尽早郁闭、成林成材,提高林分质量。据统计,从1981年至1992年累计,全省中幼林抚育面积有686. 23万公顷,其中幼林抚育460.41万公顷,中林抚育225.82万公顷。幼林抚育主要是松培土、扩穴和施肥,中林抚育和飞播林抚育主要是间伐,使林分密度适当。1992年抚育改造出材量119.4万立方米。

☚ (三)植树造林   (五)森林保护 ☛
000120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