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 群众美术、书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 群众美术、书法

(四) 群众美术、书法

1.民间工艺美术。上海市郊的民间工艺美术丰富多彩, 驰名中外。新中国成立后, 民间工艺美术得到继承与发展, 推陈出新,重放光彩。
上海的灯彩,传统工艺精湛,各具特色。宝山县的花篮灯、塔灯等制作精良, 改革开放后, 重放光泽。1983年元宵, 该县举办 “罗店民间文艺年会”,各式纸扎旱龙船、彩灯, 琳琅满目, 观赏游客有25万人次。1984年第二次年会, 分10个灯区举行, 观众达30万人次。罗店的龙船花卉等彩灯、扎纸艺术品还应邀赴荷兰、比利时展出。南汇县扎灯历史悠久, 艺人代代相传, 花鸟虫鱼, 各式戏台阁, 如 《武松打虎》、《水漫金山》 等久负盛名。金山县的串马灯、花篮灯, 奉贤县的滚灯, 更具民间特色。滚灯为园球形套灯, 舞动时可各自飞旋, 曾多次参加市区艺术节表演。
1984年元宵, 市文化局与嘉定县人民政府在嘉定镇举行盛大的元宵灯会, 金山、奉贤等7个县70余单位组织有2 750余人参加的出灯队, 观众10万余人。1987年3至7月, 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 会同市群众艺术馆对市郊各县民间艺术调查摸底,拍摄成彩色纪录片 《上海农民艺术沙龙》, 译成7种语言、文字对外发行。1988年龙年元宵, 由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协调, 在上海体育馆举行 “百龙大赛”, 8支龙队近千人参加决赛, 场内爆满, 在电视台播放, 华东地区有上亿人收看大赛实况。嘉定、南汇、金山县龙队分获特等奖、优秀奖、创作奖。
剪纸、刺绣是市郊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剪纸(纸刻) 多流行于松江、金山、南汇、宝山、嘉定等县, 其手法鲜明、生动自然。装饰性、美术性剪纸,如人物肖像、花卉、鸟类、家畜等形成 “海派剪纸”特色。刺绣以松江的顾绣名闻海内外, 解放前已濒于失传,70年代起, 松江工艺品厂请出惟一幸存的一位老艺人课徒授艺, 使其特色工艺重放光彩。
草编、竹编、竹刻等工艺品, 出产于嘉定地区,迄今有一千多年生产历史。新中国成立后, 草编等工艺制品曾多次参加国外博览会展出。1980—1987年,草编产品年产值均在366万元左右, 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国家, 饮誉海内外。嘉定竹编,20世纪20年代为其鼎盛时期, 年销售额约有15万元 (银元)。抗日战争爆发后锐减。1955年恢复生产, 增加外销, “文化大革命”后又陷入低谷, 但留下的许多精美的竹编、竹刻品均成为传世佳作。
2.群众美术活动。市郊各县的群众性美术活动起步于50年代初。1962年, 市举办 “郊县农村美术作品展览”, 1963—1965年又连续举行, 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美术人才。“文化大革命” 开始, 各县文化馆的业余美术组解散。进入80年代, 农村业余美术活动大发展, 势头十分喜人。
(1) “江南之春” 画展。1981年2月, 由美协上海分会、《解放日报》社、市农场局、市文化局联合主办, 由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首届 “江南之春” 画展在宝山县文化馆开幕。展出农民画、国画、油画、宣传画、版画、年画、漫画、连环画、剪纸等作品162件, 其中农民画占了60件。受到市领导和美术界专家以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介, 上海各报发表热情洋溢的评介文章。
画展有力地推动了市郊农村群众性美术活动的蓬勃发展。至1997年, “江南之春” 画展已历经9届。通过这一“窗口”, 促使在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农民画、版画、风情画等,展示风采,得到社会的承认。文化部命名上海郊区三个“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金山农民画、松江丝网版画和宝山吹塑版画;嗣后,又命名长宁区新泾镇的“西郊农民画”、宝山区宝山镇的“吹塑版画”,嘉定区徐行镇的“黄草编织”为“艺术之乡”。其他颇具影响的“青浦水印木刻”、“崇明海岛风情画”、“闵行粉墨画”、“奉贤刻扎纸”和“浦东川沙中国画”等,人才荟萃,都以江南水乡画风,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流派纷呈的农村画坛,灼灼生辉,赢得上海美术界的重视。
(2)金山农民画。1958年,金山县文化馆举办多期美术学习班后,开始形成了一支农民美术创作队伍。1977年,文化馆组织一批作者下乡采风,向善于刺绣、剪纸、编织的能手学习,还举办农民画学习班,组织一批绣花妇女来学画,成功地把具有吴越传统的民间刺绣艺术特色揉合到图画中去,创作出风格迥异的农民画《举国欢庆》等,既富有民间艺术魅力,又充满农村生活气息。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逐步形成了金山农民画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获得好评。1985年2月,60幅作品参加户县(陕西)、金山(上海)、东丰(吉林)三县农民画巡回展览。1986年,农民画作者队伍发展至108人,有18人成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1988年,文化部命名金山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9年1月,金山农民画院成立。
金山农民画参加国内、国际各种展览,获很高评价。据1988年统计,先后在国内展出28次,参展作品2 475幅;并在加拿大、芬兰、苏联、美国等12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先后展出作品1 238幅;在国内报刊发表506幅。1989年统计,共销售出6 686幅,仅画院收入达79万多元。一批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民间博物馆收藏。
(3)松江丝网版画。丝网版画是松江农民利用现代丝网印染艺术结合当地传统工艺创作的一种新型民间版画。通过长期摸索与实践,1985年创作了10幅,有8幅参加“江南之春”画展,为观众和专家瞩目。嗣后,版画队伍发展很快,全县21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100多人参加创作。1990年共创作400幅,参加本市、全国以及国外展出250余幅(次),其中16幅作品获奖,许多作品在报刊上发表,30幅作品被外宾收藏。1987年1月,文化部命名松江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9年,应文化部之邀,在首都音乐厅艺术画廊举行展览,展出作品100幅。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参加剪彩并题词: “美从民间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上海各报作了专题报导。松江县绘画创作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如华阳桥乡农民钱炳荣于1984年8月24日,自筹资金举办“农民之家画展”,展出他和妻子、儿子、女儿画作104件,吸引附近万名观众,报社、电台、电视台作了新闻报导。
(4)宝山吹塑版画。吹塑版画是宝山县在群众美术活动中,融江南民间灶头画、剪纸、蓝印花布以及民间刺绣等传统艺术创造的新画种。以硬笔作绘刻工具,通过刻绘、上色、拓印而成,造型夸张、线条稚拙、色彩浓郁,艺术风格十分独特。
80年代,版画创作渐趋活跃,有数百件作品参加国内外展出,并有近百件作品在各种美术作品竞赛中获奖,一大批作品为国外版画爱好者收藏。如《养鸭系列之一》、《牛和我的家》、《养蚕》,分别获“90上海国际儿童画展”一等奖和二等奖。1991年,文化部命名宝山区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3.书法。市郊各县书法艺术代代相传,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前,以书画结社的团体也不少。如青浦县的“青莲书画社”、川沙县的“铁沙书画社”、金山县的“金山书画社”等。新中国成立后,书法艺术得到重视。60年代,各县文化馆举办书法讲座、书法培训班等,农村书法爱好者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览。1980年,市群众艺术馆和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为弘扬书法艺术,联合举办为期一年的书法讲座,全市有上千人参加听课,各县文化馆组织农村书法爱好者和文化馆辅导干部书法进修班,各县同时也举办类似的书法培训班,年轻一代的书法人才茁壮成长。80年代,部分郊县相继成立了群众性书画社团。如青浦书画社、金山墨苑书画社、奉贤书画研究会等,为促进农村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三) 群众戏剧、曲艺、故事   (五)群众摄影 ☛
000100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