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四阶段 (四)第四阶段1977—1989年这一阶段从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90年8月全国莱西会议前夕。其特点是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越是改革开放越要从严治党的指导思想, 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3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整党决定》的要求,全面开展整党工作,全省自上而下分三批进行,于1987年6月结束。整党中,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学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件,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进一步从“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分清是非,提高认识。与此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新问题。整党后期还进行了组织处理。从1985年开始,福建积极探索党员教育新路子,普遍推广党员电化教育,运用现代手段,扩大教育时空,增强教育效果,很受农村基层党员的欢迎。1989年初,省委召开全省党建工作会议,提出抓基层、打基础,在全省上下形成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大气候。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又多次召开全省性的党建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到1989年底,全省共有农村基层党支部25000多个,有乡、村党员54.86万名。 ☚ (三)第三阶段 (五)第五阶段 ☛
(四)第四阶段 (四)第四阶段1992—1995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指导下,兵团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于1993年初连续出台了8个深化改革的文件,包括搞活团场经济、计划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师局年度经济指标考核、农牧团场人事管理、工交商建企业人事管理、重大科技成果奖励、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下半年,兵团又连续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农牧团场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兵团党委三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兵团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了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保护职工利益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兵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搞活了农场和企业,初步转变了各级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使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企业还积极试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租赁承包等资产经营新形式,并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农牧团场进一步放宽了政策,多数团办企业取得法人地位,农业连队一定程度上有了经营自主权,职工家庭农场和庭院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和发展。特别是1993年底兵团召开工业、农业“两会”之后,团场职工广泛开展 “奔市场、奔小康”的大讨论,职工从中受到鼓舞,看到希望,明确了发展方向,增强了改革意识,对团场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17年改革,兵团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商品意识不断增强、市场观念逐步确立。经营思想从封闭型产品经济向开放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 管理体制不断改善,经营机制逐步转变,企业的生机活力增强。兵团对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法人地位,企业自主权扩大,成为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企业对职工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承包责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破除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 “大锅饭”,使职工的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干部的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联系,较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所有制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在全民经济仍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个体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至1995年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达2.48万人和3. 49万人,分别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2. 32%和3. 27%,所创产值达13 亿元和 3. 8亿元,分别占当年社会总产值的10. 69%和3. 12%。自营经济1995年总收入15. 66亿元,在改善职工生活、帮助职工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趋向于合理,第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畜牧业和经济作物比例大幅度提高,农业朝着高效方向发展。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大为增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类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生产潜能得到较大释放。加上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促使兵团整体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1995年兵团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与改革前的1978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下同)由7.4亿元提高到12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的增长率(下同)为347%,年均增长9%;社会总产值从14.2亿元提高到293.4亿元,增长19.66倍,年均增长146%;国民收入从6.16亿元提高到109.33亿元,增长16.75倍,年均增长143%;工农业总产值从11.68亿元提高到237.81亿元,增长19.36倍,年均增长145%。各项指标发展速度均接近或高于全国同期增长水平。 职工收入不断增加,社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1978年至1995年,兵团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年工资由643元提高到4 183元,增长5.5倍,其中:农业职工由633元提高到3 926元,增长5.2倍;工业职工由849.9元提高到4 252元,增长4倍;商业物资职工由980.4元提高到4 475元,增长3.6倍;建筑业职工由761.1元提高到4 181元,增长4.5倍。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筹资,为职工修建住房。特别是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农牧团场,职工自建住房已蔚然成风,不少团场的职工住进了前园后院、宽敝明亮的田园式新住宅,农牧团场相继建立了200多个农贸市场和商业厅,商品丰富,货畅其流。不少团场已建成宽阔的场区街道,铺设了通往各连队的柏油马路,文化、卫生、生活设施齐全。 ☚ (三)第三阶段 二、调整所有制结构 ☛
(四)第四阶段 (四)第四阶段1978—1985年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起步、发展和完善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打破了 “一大二公” 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业生产超常规发展,农业经济效益逐年迅速上升。全省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 ❶种植业适当压缩夏粮面积,扩大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比例,粮、棉、油、菜全面发展。198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适当压缩至649.3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45.7万公顷; 棉花、油料播种面积分别扩大到85万公顷和75万公顷,比1978年增加27.4万公顷和45万公顷。虽然压缩了粮食播种面积,但由于加强了农田管理,全省粮棉油等种植业单产和总产均有较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省粮食、棉花、油料的播种亩产分别为201.9千克、49.3千克和77.3千克,比1978年提高了60.4千克、35.8千克和22.8千克,提高幅度分别为42.7%、3.65倍和41.8%; 粮、棉、油总产分别比1978年增长16.5%、4.37倍和2.55倍。 ❷积极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1985年全省水果产量达160.16万吨,比1978年增长1.01倍; 猪牛羊肉产量81.9万吨,比1978年增长96.4%。全省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农业科技管理水平都有较大提高。198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 993.74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84.1%,其中小型手扶拖拉机增加19.94万台,翻了两番; 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 (折纯) 11.14千克,用电41.32千瓦时,分别比1978年增长70.8%和73.6%。加上这几年自然灾害程度较轻,农业经济出现超常发展势头,农业 “三率”迅速提高。198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到达167.33亿元,比1978年增长1.2倍,年平均递增12.0%,按可比价格口径计算,实际年均递增7.1%。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业资金消耗同样增速较快,分别达到10.8%和97.5%; 而耕地面积则呈快速减少趋势,面积减少7.16万公顷。198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生产率和农业资金效益率分别达到1 037.2元/人、2 534元/公顷和336%,比1978年分别增长99.1%、1.2倍和3.5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生产率年平均递增分别为10.3%和12.1%,农业资金效益平均每年增长5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生产率年均递增分别为5.5%和7.3%。 ☚ (三)第三阶段 (五)第五阶段 ☛ 00024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