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竹类资源
四川是我国主要竹类分布区之一。东起长江三峡,西迄金沙江上游,南自赤水河,北至大巴山、米仓山,到处可见竹林。现有竹种23属、150多种,其属与种数量居全国之冠。全省竹资源总面积73.3万公顷,蓄积1 440万吨。其中,种植竹林面积33.3万公顷(其中毛竹面积1.9万公顷、7754万株),其余为高山箭竹林。每年向国家提供慈竹、黄竹150万吨,毛竹130万根。白夹竹、慈竹是造纸的好原料,在全省均有分布。其中慈竹是盆地内低山、丘陵、平原的主要竹种,成林快,母竹移栽当年还本,次年得利,三四年成林成材。由于土质好,实行集约经营,年亩产量可达1 000—3 000公斤,最高可达5 000公斤。四川竹编驰名远近,有各种席、篮、盘、杯、瓶、灯、盆、扇、盒、酒具以及箩、箕、筛、笼、笆等,共20余大类、800多个花色和上千余个规格品种,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不仅在国内占有广大市场,还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加工收入3亿元左右。尤其是瓷胎竹编、竹扇、竹花瓶、竹簧宫灯,富有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这些竹制品是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传统商品。近期又充分利用竹资源,开发了不少新产品,如平面立体竹编壁画,竹皮、竹单板粘贴壁画,全竹结构家具、日用工艺品,竹筋水泥瓦,各种竹质胶合板等,颇受市场欢迎。
1. 竹资源分布。盆地南部和东部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是竹林比较集中成片的分布区。主要有楠竹(毛竹)、斑竹、寿竹、慈竹、苦竹、粉单竹等。
(1) 盆地南部沿长江两岸,尤以长宁、江安、兴文、珙县、叙永等县的大径竹林面积大而且连片分布。主要有楠竹、斑竹、寿竹、慈竹、硬头黄竹等。
(2) 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是四川第二竹林集中成片分布区。面积较大的有邻水、大竹、开江、宣汉、梁平等县,其中又以梁平、大竹、邻水的竹林最为集中,往往形成连绵10余公里的茫茫竹海。主要有梁山慈竹、硬头黄竹、寿竹、斑竹、白夹竹、水竹、苦竹等。
(3) 盆地北部和东部边缘的大巴山、米仓山、巫山,分布有箬竹属的木竹、川鄂箭竹、拐棍竹等。
(4) 川西边缘的龙门山、二郎山、峨眉山等地,分布有方竹、箭竹、八月竹、油竹、大箭竹、麦秧子竹等。
(5) 川南、川西南边缘山地,以金佛山方竹、罗汉竹为主,次为慈竹、梁山慈竹、刺楠竹等。
(6) 中山和亚高山地区,以箭竹、大箭竹形成竹林。海拔1 000—3 000米地带,分布有白夹竹、水竹、方竹和箭竹属的小径竹林。
竹林分布面积较多的地市是: 泸州市3.6万公顷,重庆市3.2万公顷,内江市3.2万公顷,达县地区2.9万公顷,成都市2.74万公顷,乐山市2.6万公顷,宜宾地区2.5万公顷。攀枝花市和甘孜州、凉山州基本无竹林。
2. 竹类主要品种。
(1) 楠竹。又名毛竹。集中分布在长宁、江安、兴文、珙县、高县、宜宾、纳溪、永川、大足等县,此外在南川、黔江、长寿、筠连、古蔺、大竹、宣汉等地有零星分布。垂直分布幅度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个别地区最高达到海拔1200米。在阳坡或丘陵顶部的楠竹纯林,林冠郁闭度0.5—0.9左右;竹杆高14—20米,最高达22米;胸高直径多在14—16厘米,最大为20厘米;每公顷1 500—4 000株;每公顷蓄积量为40—85立方米。
(2) 斑竹。又名刚竹。生长范围很广,但多呈小块零星分布,凡楠竹产区都有斑竹生长。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带。林冠郁闭度为0.6—0.9左右;竹杆高一般为9—16米,最高达20米;胸高直径7—16厘米,最粗达18厘米左右。
(3) 寿竹。属四川特产,竹茎粗大,外形很象楠竹,是优良用材竹种。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的邻水、大竹、梁平、大足、永川、壁山、铜梁等县,呈小面积纯林;其余在长江流域沿岸各县,多零星分布于村旁、宅旁。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1 0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及河谷地带。林冠郁闭度0.4—0.9;竹高10—16米,最高达18米;胸高直径多为8—15厘米,最粗达18厘米。
(4) 慈竹。分布很普遍。东部盆地以长江、嘉陵江、沱江流域,西部以岷江中、下游及马边河流域较多;此外在达县、凉山等地区都有生长。垂直分布幅度,东部地区在海拔1 0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低山地区,而在川西南山地、川西高山峡谷的大渡河流域,则海拔可达2 000米。竹高5—12米,径粗4-7厘米。
(5)硬头黄竹。又名撑篙竹。分布在宜宾、重庆、达县、成都、南充、乐山、涪陵等地市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竹高4—12米,直径粗4—7厘米。
(6)水竹。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以宜宾、雅安、成都、乐山等地区海拔1 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为多。野生水竹一般杆高只有1—2米左右,经人工栽培后,其杆高可达5—8米,直径粗2—4厘米。
(7)白夹竹。在乐山、达县、万县、南充、涪陵、成都、雅安等地市海拔1 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广为分布。野生白夹竹高1—3米,径粗1—2厘米;经人工栽培后,杆高可达6—13米,径粗3—4厘米。竹林郁闭度一般为0.4—0.9。
(8)方竹。多为灌木状小径竹。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部边缘山地海拔1 800米以下地区。金佛山方竹闻名全国。杆高2—8米,直径粗1—4厘米。方竹林常为常绿阔叶林破坏后形成,一般有栲树、木荷、杉木等树种残存。
(9)箭竹。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地,以及西部亚高山海拔1 600—3 600米之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或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地带。竹高2—4米,直径粗1—2厘米。
(10)大箭竹。主要分布于盆地西缘山地和川西高山峡谷的亚高山地区,海拔高度为2 500—3 800米,最高达到4 000米。竹杆高2—3米,直径粗1—3厘米。
此外,成都市望江公园从80年代初期开始,培育了130多种观赏价值较大的品种,如紫竹、黄皮刚竹、龟甲竹、人面竹、黄金间碧玉竹和金镶玉竹等,使四川的竹类资源品种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