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竹子生产
上海郊区的竹, 主要有小竹和毛竹。在林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1996年, 有竹园面积2 533公顷, 比1970年2 480公顷, 仅增长2%。
1.小竹。因竹笋可食, 竹子可用, 上海郊区农民历来喜爱在宅旁屋后种植竹子。竹园大的有五六亩, 小的仅二三分。据史书记载, 上海郊区竹子的品种较多, 有猫竹、天竹、慈竹、哺鸡竹、方竹、木竹、燕竹、黄菰竹、斑竹、象牙竹、篾竹、凤尾竹、苦竹、淡竹、季竹、潇湘竹、紫竹、石竹、南天竹、碧五竹、棕竹、黄金竹、台竹、红竹、光竹等。以上竹子的直径为10~13厘米左右, 竹身较小, 统称小竹。
在上海郊区种得最多的是篾竹。过去许多村庄因盛产篾竹而被称为 “篾竹村”。这种竹子的竹笋细小,可供食用; 竹身节疏、肉厚、质坚, 是制作竹器的好材料。种植比重仅次于篾竹的是哺鸡竹 (又称护居竹)。由于哺鸡竹出笋多、味鲜美, 而且成林快, 栽后3年即可蔓延成林, 竹子又可用作农具柄, 所以农民比较爱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上海郊区的竹林遭到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的严重破坏。1937年的淞沪抗日之战, 日本侵略者将宝山县的大部分竹林烧毁。1941—1943年, 日伪军将崇明全县的竹子都砍光, 用于沿江围篱笆封港。奉贤、上海、嘉定等县的许多竹园也曾被日伪军的 “清乡”, 搞封锁线, 强砍竹子打篱笆墙而毁。上海解放前夕, 农村竹园被国民党军队大肆砍伐, 所剩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 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上海郊区的竹林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种竹最多的嘉定县, 新中国成立初期竹园面积已恢复到667余公顷。至1957年, 奉贤县种竹面积达到353.8公顷。
1958年 “大跃进”时期, 由于大搞 “农具革新”和 “车子化” 的影响, 上海郊区的竹林较多被毁; 在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 一些地方又砍竹种粮,使郊区竹园面积进一步下降。
从70年代初开始, 恢复了允许农户在宅旁屋后自留竹园的政策, 并鼓励社队集体种竹, 使上海郊区的竹林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1971年, 宝山县从浙江省引进大批刚竹、淡竹苗, 动员各乡发展新竹园,同时对老竹园进行复壮更新。沿海沿江的川沙、南汇、崇明等县, 充分利用海塘江堤和开垦荒地, 发展成片竹林。1975年, 全郊区竹园发展到3 186.7公顷,比1970年增长28.5% 。1976年春,全郊区又扩种小竹苗7.5万株,成活率90%以上。到1980年,全郊区的竹园面积基本稳定在2 600公顷以上。70年代初,全郊区每年生产、提供给生产资料市场的竹材2 000~2 500吨;到70年代末,提供竹材达到7 000吨。
80年代, 因城乡建设的发展, 零星的、成片的竹园也被征用、占用, 上海郊区的竹园面积又呈下降趋势。到1990年, 竹园面积降至2 146.7公顷, 嘉定县的竹园面积仅剩下320公顷。
进入90年代, 优质竹笋成为市民 “菜篮子” 中增加花色品种的需求, 竹子生产也成为农民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种选择。1991年, 从浙江省引进以雷竹品种为主的早竹、作为无虫害森林蔬菜进入市场后,以其特有的鲜度、观赏和营养价值, 受到市民的欢迎,其可观的效益也激励着农民逐年扩大栽培面积,至1996年末, 已达到167公顷。笋用早竹的扩大栽培弥补了近年来经济区开发、建设征占、宅基搬迁以及竹林自然退化衰败带来的面积缩减, 使全郊区的竹林面积下降趋势得到控制和回升。1995年, 竹园面积回升到2466.7公顷。
2.毛竹。松江县佘山林场有成片毛竹林。佘山种植毛竹的历史很久。据清代《青浦县志》 (佘山原属青浦县)记载, 佘山“后支或称城山, 望之郁郁深秀,远近皆宜, 琅玕万千, 春饶隽味”。又据旧籍记载, 佘山又名兰笋山。清康熙皇帝南巡到此, 品尝山上毛笋有兰花香味, 当即赐名为“兰笋山”。
新中国成立后, 佘山划归松江县。1969年, 佘山林场决定重点发展毛竹生产。70年代, 佘山林场共种植毛竹8.23万枝。到1989年, 种植毛竹面积有73.3公顷, 共有立竹44万株, 亩均有立竹400株。过去佘山林场生产的毛竹, 主要用于农副业生产搭建棚架、建筑行业脚手架和竹器生产用材。1969—1990年的21年中 (缺1989年统计数), 共砍伐毛竹34.2万株。进入90年代, 佘山林场毛竹生产以食用和用材并举, 开发无公害森林蔬菜, 逐年增加毛竹种植面积, 增产远近闻名的兰花笋。到1996年底, 佘山林场的毛竹种植面积已达86.7公顷。近几年兰花笋的产量已增至5吨左右。
全郊区, 除佘山林场外, 平原地区种植的毛竹仅6.7公顷, 立竹45万株左右。这主要由于上海郊区地下水位高, 土壤渍水严重, 对毛竹生长极为不利。因此, 始于50年代末的引进试种毛竹, 仅局限于少数大河两岸堆土的高地, 未能在郊区大面积广泛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