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植技术研究
(1)水稻。1978—1984年,巢湖地区农牧渔业局陈应传等完成了“稻经结合高效益种植方式研究与应用”。1980—1984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农学院农学系等单位方有德等完成了“江淮丘陵地区稻田复种轮(连)作制的初步研究”。1983年,安徽农学院农学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黄仲青等研究制定了“安徽省杂交籼稻高产低成本栽培模式”。1985年,安徽省农垦厅参加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国营农场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研究”。1978—1986年,广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参加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组织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应用”。1979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李成荃等完成“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1979年,安徽农学院竺伟民等完成“皖北黑土水稻缺锌发僵研究”。1979—1986年,宣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杜月键等完成“安徽省沿江圩区水稻肥力特性及培肥途径的研究”。1984—1986年,北京农业大学何钟佩与巢湖地区农业局、安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施今厚、安叙林等合作,进行“水稻化学调控高产栽培研究”,在5个县布置13个试验点,并将地、县项目负责人集中到北京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培训,经3年试验,完成了该项研究,为全省水稻化控高产栽培开辟了一条新途径。1993年,安徽农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黄仲青、陈周前等完成“吨粮田水稻高效栽培模式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小麦。1984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孙国伦等完成“淮北小麦大面积增产途径及栽培技术研究”。1985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宿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王腾蛟等完成“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1984—1987年,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黄淮海低产小麦综合增产技术推广研究”。1983—1986年,安徽省农垦总公司参加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国营农场小麦机械化高产栽培研究”。1980—1986年,安徽农学院、寿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胡承霖等研究出“小麦重穗产量结构的高产配套技术”。1985年,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智能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熊范纶等研制成“砂姜黑土小麦施肥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1990—1992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汪芝寿等完成“淮北小麦、玉米亩产1 000千克栽培体系研究”。
(3)大豆。1985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阜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戴瓯和等完成了“淮北中低产地区夏大豆丰产配套技术研究”,1986年又完成了“淮北中低产地区夏大豆亩产125~150千克栽培模式研究”。
(4)棉花。1985年,安徽农学院等单位蔡以纯等完成“淮北碱地、砂姜黑土地棉花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开花研究”。1985年,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安徽农学院农学系等单位张俊业等完成“安徽省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及高产优质技术配套研究”。1980—1987年,淮北市农林渔业局、安徽农学院等单位参加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组织的“棉花优质高产结铃模式调节新技术研究”。1979—1986年,皖南农学院叶如欣等完成“棉花育苗无土移栽技术研究”。
(5)油料。1986年,巢湖地区农牧业局、无为县农业局等单位朱必翔等完成“油菜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1981—1987年,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参加完成了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组织的“油菜增产菌及其应用研究”。
(6)茶树。1958—1985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徐楚生等完成了“茶园持续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1976—1986年,休宁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李爱福等完成“密植速成茶园高产稳产综合技术研究”。1962—1980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叶运青等完成“成年茶树提前停采时间和隔年周期停采研究”。1978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推广密植速生茶园,并进行土壤理化性状与茶树生育、茶叶产量相关性研究,提出土壤理化性状改良技术。
(7)烟草。1953—1962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凤阳烟草研究所进行了育苗系列试验,探明了壮苗标准,增产实质和配套技术,解决了生产中苗稠苗弱问题。1986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凤阳烟草研究所束鸿烈等完成“提高烟叶品质的栽培加工新技术研究”。
(8) 果树。1979年,六安市小华山园艺场完成“合理留花量与克服果树大小年结果关系的研究”。1979年,安徽农学院园艺系王谷缓等完成了“枣树丰产试验及品种选优研究”。1980年,合肥蜀山园林场杜经泉等完成“康德梨高产试验研究”。1977—1984年,宿松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宿松县隘口乡小圩村橘场等单位吴晓钧等完成了“宿松县小圩温柑丰产栽培技术研究”。1986年,萧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郭俊仁等完成了“沙区葡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