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畜牧业 (四)畜牧业这是绵阳市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第二大项目,具有较悠久的历史。1990年畜牧业产值达45 886万元,在1949年的1 064万元的基础上翻了5.4番,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由1949年的22% 提高到26.7%。畜牧业中,1990年生猪出栏304.1万头,在1949年18.41万头的基础上翻了近4番;蚕茧产量1.43万吨,在1949年1 226.5吨的基础上翻了3.5番。 ☚ (三)林业 (五)水产业 ☛
(四)畜牧业 (四)畜牧业1990年末,全区生猪存栏596.9万头,出栏肉猪566.5万头;牛存栏90.6万头(其中黄牛53万头,水牛37万头,良种及杂交奶牛3 000多头),出栏肉牛8万头;羊存栏38.3万只,出栏28.9万只;家禽出栏2 928万只(其中鸡1 363万只,鸭1 365万只,鹅199万只)。肉类总产量38.1万吨(其中猪肉33.6万吨),人均占有42公斤;禽蛋产量4万多吨;牛奶1 112吨;蜂蜜566吨;兔毛10吨。畜牧业总产值16.6亿元(其中养猪业占70%以上),比1980年增长1.21倍,年均增长9.46%,按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畜牧业产值为170元。目前,全区有6个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县,4个全国商品牛基地县,2个全国山羊板皮基地县,2个全国水禽基地县;国际农发贷款项目已在宣汉、平昌、巴中3县实施,地区祖代猪场和父母代鸡场已获批准,正在筹建。 ☚ (三)林业 (五)水产业 ☛
(四)畜牧业 (四)畜牧业1.选育培育新品种。60年代,上海县、宝山县在市农科院的配合下,正式培育出遗传性稳定的“上海白猪”,是生产杂交瘦肉猪的优良杂交母本。 1971年,有计划地开展猪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1971—1973年,全市首次集中在上海县七一公社种畜场进行猪杂交培育对比试验,筛选出以苏白猪为父本的苏枫、苏上、苏梅等优良杂交组合,随即在养猪生产上推广应用。1980—1982年,市农科院畜牧所与市食品进出口公司等单位协作,以上海白猪为基础,杂交为主要途径,筛选出杜上杂交瘦肉猪,在国内首次突破60%胴体瘦肉率大关,超过国内同类项目的水平。以后,又筛选出优良的杜×长上和杜汉×长上两个多元杂交瘦肉猪,平均胴体瘦肉率分别达到63.53%和65.51%,为建立瘦肉猪良种繁育体系提供系列杂交瘦肉猪,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1958年,上海郊区开展猪人工授精。1964年,市农科院畜牧所以提高受胎率为目标,采取严格消毒、应用较好的稀释液,严格控制温度、正确授精等主要技术措施,在所属试验场进行猪人工授精的试验研究,获得成功,受胎率达89.7%。1978年,畜牧所开展冷冻精液研究,用自制猪冷冻颗粒精液,试配母猪37头,受胎率54.1%。 1984—1987年,根据国家科委下达瘦肉鸭研究任务,经选育的SR1、SR2、SR3三个系后裔生产性能稳定。该项目研制的“芙蓉鸭”系瘦肉型配套肉鸭,其生产性能在国内领先,接近国际水平。 2.疫病防治。50~70年代,完成了“建成万头无结核病无布氏杆菌病的健康牛群”课题。 从1958年开始,由市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疫苗室等单位研制出鸡痘、鸡新城疫、猪瘟、鸭瘟等疫苗,解决了对疫苗的要求。1976年后,畜牧所等单位又先后研制出猪水泡病疫苗、鸡马立克氏疫苗、法氏囊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猪K88大肠杆菌基因苗、免瘟疫苗等。 1975—1976年,奉贤县兽医站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制成猪乙型脑炎弱毒疫苗。通过618头新母猪试验,注射疫苗的新母猪产活仔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0%以上。 ☚ (三) 菌类 (五)水产业 ☛
(四)畜牧业 (四)畜牧业(1)优良品种和繁育技术推广。上海畜禽地方品种资源丰富,如梅山猪、枫泾猪、浦东鸡等具有肉质鲜美、繁殖率高等优良性状,但也有生长缓慢等弱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使这些优良品种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科研、生产、推广部门的科研人员广泛开展了提纯复壮选育工作,并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进行配合力测定,开展杂交优势利用,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如苏枫、苏梅杂交猪具有生长迅速,耐粗饲的特点,杜洛克、长白、上海白猪具有瘦肉率高的特点。在杂交的基础上又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如上海白猪、新浦东鸡、上海黑白花奶牛等。此外还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如生长迅速的白洛克、罗斯、星波罗、红宝等优良肉鸡;产蛋性能好的罗斯、迪卡、海赛克斯、罗曼等蛋鸡;生长迅速、瘦肉率高的樱桃谷肉鸭;瘦肉率高的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皮特兰猪。这些优良品种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畜禽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产量。目前,上海地区畜禽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已达到百分之百。 在繁育技术中,畜禽人工授精技术是应用最早、推广面最大的技术之一。牛的人工授精,早在50年代已在奶牛上采用。采精和授精技术不断得到改进。最早时采用开腔器、玻璃管输精,后采用直肠把握式授精,使第一情期的受胎率提高5~7个百分点。1967年对精液保存、稀释液,改用液氮冷冻保存。1971年改为颗粒冷冻精液。1975年试制细管冷冻精液成功。1985年引进法国塑料细管分袋机设备后,得到全面推广。 猪的人工授精起始于1958年,采用假母猪、假阴道采精,用卵黄-柠檬酸钠葡萄糖稀释液,用假阴茎对发情母猪授精。后采用手握式采精,操作简便,60年代得到全面推广。最多时在170个乡镇采用人工授精,普及率达到85%,受胎率80%~96%。1991年,在南汇、金山、嘉定、青浦等县建立9个人工授精站,分片为养猪户服务。 家禽的人工授精在70年代末,工厂化养鸡业兴起之后,在机械化养鸡场推广使用。 为了提高家畜受胎率和同步发情,还推广应用激素催情,常用孕马血清和促卵孢激素。70年代上海首先合成前列腺素后,也得到推广应用。也为胚胎移植、体外受精、转基因动物研究打下了基础。 (2)饲养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分阶段饲养和限制饲喂。分阶段饲养是依据畜禽的品种、年龄、生理生产特点和环境来分段。在鸡上可分育雏、育成、产蛋三个阶段,在猪上可分为配种、怀孕、产仔、保育和肥育五个阶段。根据畜禽各阶段营养需要的不同,配制不同的全价饲料和制订不同的管理规范。目前在生产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喂料方法则根据畜禽用途,采用自由采食和限制饲喂两种不同方法。对肉用畜禽,则用自由采食以促进其最快速度的生长。对种用畜禽,在育成期为防止生长过快,脂肪沉积过多,影响将来的产仔或产蛋性能而采用限制饲喂。 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为了拉高母猪的年产仔数和母猪利用强度,70年代开始,在饲料科技发展的支撑下,仔猪提早断奶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这一方法通过缩短母猪哺乳期而缩减了母猪产仔周期。根据各生产场的饲料、品种、管理条件,已推行45天、35天、28天和21天的哺乳期,比原来60天断奶分别缩短15、25、32和39天,使母猪年产1.5胎提高到年产2.2胎以上。 (3)饲料配制技术的推广。50年代根据饲料资源调查,推广饲料开发利用。60年代针对粮食饲料不足的困难,推广青饲料的青贮,粗饲料的碱化、氨化技术和发酵饲料技术,并推广藻类和水生饲料。70年代推广微生物、酶制剂饲料和棉、菜籽饼脱毒利用。80年代推广膨化饲料和非蛋白氨饲料。 60年代前,饲料调制均为熟喂,造成饲养成本提高和燃料紧缺。1964年,通过“饲料生喂”试验,证明不降低饲料营养消化吸收后,得到全面推广。继而改汤料为干料、颗粒饲料。 在70年代以前,畜禽饲料紧缺,都以糠麦为主,很难讲究饲料的配合,粮食部门供应的以原粮为多。1977年,上海饲料厂开始生产简单混合料,比单一饲料有所改进。1978年,开始研究畜禽饲料营养标准及饲料配方和饲料添加剂(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饲料药物),推动了饲料工业的发展,从而畜禽全价配合饲料得到全面应用。 (4)疫病防治技术的推广。兽医生物制品从50年代的10多种发展到100多种。接种方法从注射发展到刺种、滴鼻、饮水、拌料、喷雾,从单苗发展到联苗。制备方法从动物、鸡胚, 转为细胞培养等。这些疫苗在预防疾病中普遍得到了应用。 畜禽疫病的特异性诊断是防治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一些快速诊断技术, 如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酶标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等, 在诊治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 (三) 林业 (五) 渔业 ☛ 00009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