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渠道防渗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渠道防渗建设

(四)渠道防渗建设

1. 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灌溉渠系防渗基本上是空白。1949年以后,渠道防渗工程由使用石料发展到使用水泥、塑膜等现代化建筑材料。
1956年以前,以砌石防渗为主。建成哈密红星一渠、红星二渠、阿克陶县库尼沙克干渠、和硕县清水河干渠等,至1957年全区共修建石砌防渗渠6条,长135公里。1957年新疆学习推广甘肃干砌卵石防渗技术。这项可就地取材、施工技术简单、易为群众掌握的防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渠道防渗建设的发展。60年代,各地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对原干砌卵石渠道用水泥砂浆灌缝,后发展成干砌卵石灌浆防渗形式,进一步提高了防渗效果,成为新疆80年代前主要采用的防渗形式,至今仍应用较多。
随着建材业的发展,混凝土衬砌渠道应用越来越广泛。60年代以后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混凝土衬砌渠道抗冻胀措施,主要有铺戈壁垫层、混凝土板下铺塑膜、渠两侧植柳、改变基土结构等办法,取得了良好成效。混凝土防渗技术经过不断完善,已成为80年代后新疆渠道防渗的主要形式。
80年代初,新疆引进了技术简单、造价低、收效快的塑膜防渗技术,该项技术在南疆发展很快。进入90年代,为了解决芦苇等杂草穿透塑膜问题,巴音郭楞自治州等地总结出了加大铺膜边坡,然后回填成土渠设计边坡的施工措施,使这项技术更趋成熟,为防渗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路。
截至1995年底,全区共建成各种形式防渗渠道6.42万公里,占渠系总长30. 59万公里的21%。在节水、提高水利用率、降低地下水位、改良盐碱地、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1995年,自治区提出在“九五”期间全区干、支、斗渠全部实现初级防渗的目标。
2. 先进典型
。1988年以来,全区涌现出一批渠系防渗建设先进典型。
(1) 米泉县古牧地镇建成全防渗乡。米泉县古牧地镇是新疆第一个实现输水渠系全防渗的乡镇。该镇有人口 4. 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 26万人,耕地4 555. 6公顷。从乌鲁木齐河和水磨河年获得地表水1 000万立方米左右,有机电井178眼,年提水量约2 000万立方米。按灌溉面积计,每亩地年有水380立方米,农业生产供水量不足,更影响兴办工业。该镇自1988年起,首先从输水渠防渗化入手,镇政府每年投入30万元渠系防渗建设资金。农户按每人每年5个义务工,折资20元,每年集资40万元。各村也根据任务多少,承担投资任务。加之国家扶持,到1990年,共投入资金384万元,镇区范围105公里的干、支、斗渠全部建成防渗渠道。经过测定,渠系利用系数已由过去的0.66提高到0.86,年可节约水量280万立方米。该镇正在向农渠防渗、田间工程配套、配水供水专业化方向迈进。
(2) 呼图壁县灌溉渠系全防渗建设。呼图壁县有农业人口7万人,有耕地2. 96万公顷,灌溉面积为2. 67万公顷。有呼图壁河和雀尔沟河两条河流,地表水可用量3.08亿立方米。全县有两座小型水库,蓄水量为1 100万立方米。干支、斗渠940多公里,1989年渠系利用系数为0. 45左右,年输水损失水量约8 000万立方米。1990年,县决定3年完成全县干、支、斗渠防渗化,将任务分解到各乡各村,县财政每年投资50万元,农户按每亩灌溉农田提取3元至5元,用于防渗渠道建设。4年来全县用于渠系建设的资金3 548万元,其中农民自筹占90%,人均投资640元,投劳折价166元。累计修建防渗渠道289条,总长615. 9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2 300余座,渠道工程防渗化达到98%,渠系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年可节水5 000万立方米。该县于1993年12月通过了“自治区渠道工程化全防渗建设”验收,成为全区第一个渠道全防渗县。

☚ (三)渠首工程建设   (五)地下水开发利用 ☛
000208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