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果树生产与产量水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四)果树生产与产量水平 (四)果树生产与产量水平新中国成立前据《大金国志》记载: “北地苦寒, 但多草木, 如桃李之类, 皆成围, 至八月则倒置地中, 封土数尺, 覆其枝干, 春季除之, 厚培其根, 否则冻死”。清末修建中东铁路时, 俄国人在铁路沿线栽植一些抗寒的果树。1914—1925年马忠骏在哈尔滨建成马家花园, 栽植了果树。几年后, 果园面积扩大到100多公顷。每年卖种苗几万株。当时果树主要在牡丹江、宁安、哈尔滨等地种植。1926—1939年全省共出苗木14.5万株。1940年以后, 果树生产逐渐向一面坡、帽儿山、绥芬河、穆棱、佳木斯、绥化、海伦、北安、讷河、青冈等地扩展, 1944年果树面积达1 273公顷, 栽植的品种主要是小苹果, 约占果树面积的50%, 其他有李子、穗醋栗、醋栗、树莓、杏、梨、草莓、葡萄等,一般公顷产量在几百公斤。 表5-2-5 水果生产情况
发展果树生产, 在扩大面积增加效益同时, 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贮藏加工也有较大发展。“高接换头”、“矮化密植”、“庭院立体栽培”等技术得到迅速推广, 全省年贮果近5万吨, 加工罐头、果脯2 000吨。全省庭院果树面积9 533公顷, 产水果0.8万吨,产值0.8亿元。 由于气候寒冷, 霜冻期长, 生育期短, 有效积温较低, 黑龙江省的果树, 无论是栽培种和野生种, 多是些抗寒性强的仁果、核果和少数浆果坚果类。以小苹果类居多, 果实小、汁少、味酸。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果树栽培技术逐步改进, 相继培育和引进了新的品种。果树种类增多, 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 为城乡人民提供大量鲜果食用和向食品加工业提供原料。 1.苹果。各地栽培的苹果多为小苹果, 近年来发展中型苹果和匍匐栽大苹果, 其比重有所增加。1995年同1980年对比, 黑龙江的苹果面积占全省果树总面积的比重由1.5%提高到57.4%; 总产量则由占12%增长到59.7%。1980年苹果面积2 600公顷,产量3 400吨。1990年发展到11 267公顷, 产量20 904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41倍多和5倍多。“八五”期间迅速发展, 到1995年发展到31 870公顷,产量达75 873吨, 比1990年分别增长1.8倍和2.6倍。从1980—1995年15年间, 面积、产量每年分别递增37.6%和23%, 创苹果生产历史最高水平。 2.梨。1926年从苏联引进巧马, 1933年从吉林省引入古高等品种。新中国成立后, 先后从吉林、辽宁省引入大香水、小香水、苹果梨、八里香、早熟大白梨等。1982年后省内选育推广了龙香梨、秋香梨等新品种。1985年梨树面积266公顷, 产量469吨。1990年1 000公顷, 产量猛增达10 840吨, 比1985年面积增长2.76倍, 产量增长22倍。“八五”期间梨的面积增长速度, 大于产量增长速度。1995年梨树面积达5 717公顷, 产量13 141吨, 比1990年分别增长4.7倍和21.3%。从1990—1995年5年年均面积递增41.7%, 产量仅递增3.92%。 3.葡萄。新中国成立前只有贝达一个栽培品种。新中国成立后, 引进和选育了新品种, 栽培品种逐渐增多, 先后应用的主要品种有: 耐格拉、玫瑰香、莎把珍珠、葡萄皇后、美洲红、红香水、黄香水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推广露地栽培品种有密汁、玫瑰红,保护地栽培为巨峰、乍娜、潘诺尼亚等品种。建园时由自根苗改为抗寒砧木嫁接苗。修剪整枝, 改过去大棚架为小棚架和篱架整枝。栽培方式由过去单一露地栽培发展到大棚、小棚、温室等保护地和庭院栽培。1980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积200公顷, 产量250吨; 1985年面积938公顷, 产量933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3.6倍和2.7倍。“七五”、“八五” 期间超常速度增长。1995年面积发展到1 925公顷, 产量达10 154吨。比1980年面积增长8.6倍, 产量增长39倍。比1985年面积增长1倍, 产量增长9.8倍。从1980—1995年15年间, 全省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年递增率分别为16%和28%, 创历史最高水平。 4.其他。❶李子。40年代栽培的当地品种有麦黄李、牛心李, 50年代整理出东北美丽、牛心李等,70年代以来引进吉林6号, 省内选育绥李3号等, 李属野生种有乌苏里李, 到1991年李树面积达3 000多公顷。 ❷杏。新中国成立前栽培的品种有双城荷包杏, 巴彦的金杏等, 1985年后整理育出银白杏、关老爷脸、东宁2号等10多个品种。80年代后主栽的品种有631, 657杏、芦店杏、大珍杏等, 以及李属野生种西伯利亚等。1990年杏树面积已达800多公顷。 ❸山楂。新中国成立前多为野生种, 70年代以后从山东引进大山楂; 从吉林, 辽宁引入大旺、双红等品种。多为零星种植。 ❹草莓。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小浆果, 果实柔软多汁, 甜酸可口, 芳香味浓, 颇受城乡人民青睐,70年代以前主要栽培鸭嘴、大鸡心、牛心等。1984年后引进戈雷拉等10多个品种, 草莓属野生种森林草莓、东方草莓。 ❺穗醋栗(俗称黑豆果)及树莓(俗称托盘)。1984年后放开水果市场,果酒、果冻、饮料加工业发展,促进了穗醋栗和树莓的发展, 1987年穗醋栗面积达1.3万公顷, 树莓面积340多公顷。除上述果树种类外, 还有零星种植的核果类桃、樱桃;浆果类的醋栗(灯笼果)、越橘(笃斯)、猕猴桃(软枣子、兰靛果)、蔷薇; 坚果类的核桃、榛子等。 发展果树生产的主要措施 (1) 加强果树生产基地建设, 以点带面, 规模推进。多年来各地农、财部门筹措资金发展果树生产,从80年代后期, 在发展果树重点县基础上, 拨专项资金建设果树生产基地县, 在全省财政困难情况下,1994年又拨100万元建设果树生产基地县。到1995年, 已发展到10个基地县, 果树面积已达3.3万公顷, 年产水果13.4吨, 总产值1.34亿元, 分别占全省面积、产量、产值的59.5%、10.6%和33.5%。 (2) 发展庭院果树生产。按着果树上山下滩进村入院的发展方向, 积极发展庭院果树生产。1989年仅绥化地区就有12.3万户,1 709公顷,1 104万株果树。到1995年全省庭院果树面积已达9 533.3公顷(比1985年2 600公顷增长2.6倍), 产果0.8万吨。各地利用房前屋后栽植果树增加收入, 已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门路。 (3) 发展贮藏加工业。各地在深化改革, 加速产业化进程中, 从1993年东宁现场会后, 到1994年全省已有大小贮藏窖300多个, 果品加工厂30多个,年贮果近3万多吨, 加工成品罐头、果脯1 000吨,到1995年贮果近5万吨, 可加工罐头、果脯2000吨,比1994年分别增长66.7%和1倍多。 (4) 加强果树种苗基地建设。1984年省建立玉泉果树种苗繁殖场, 到1989年累计供应果树苗木900多万株, 扩大果树面积4 000多公顷。占全省果树总面积10%左右。各地县市也自筹资金发展苗木生产,全省已有30多个优良种苗繁育场, 并加强了果树种苗管理, 向良种化、标准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到1995年全省已能提供1 000多万株优良果苗, 保证每年扩大果树面积1万公顷需求, 有利于果树生产的发展。 (5) 推广新技术、新经验。1992年9月由省农、财两厅召开了明水、青岗、尚志、肇源、泰来、佳木斯市郊区、海伦、巴彦、兰西九个大苹果匍匐栽培基地现场会, 推广了明水发展大苹果匍匐栽培经验。到1994年全省大苹果匍匐栽面积已达2066.7公顷, 产果量近500吨。从80年代以来, 经引进、选育、筛选的主要新品种有龙秋、龙冠小苹果; 龙香、秋香梨; 龙宝、先锋葡萄; 绥棱红、绥李3号、龙园蜜李子; 80-3-1、戈雷拉草莓等, 使新品种不断更新换代。推广庭院果树立体开发、保护地葡萄间作草莓丰产栽培技术、“高接换头”、“矮化密植”、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新经验, 对促进果树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三)其他作物生产与产量水平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