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林木种苗
1.采种育苗。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提出“三自”方针,即发动群众自己采种、自己育苗、自己造林。本市山区以山桃、山杏播种造林为主,平原地区杨、柳扦插(埋)条造林。种子由供销社收购或者由当地林业部门就地收购,再发动群众育苗造林。1952年市农林局成立采种队,并与当地供销社组织收购,每年约1万公斤左右,除满足国有苗圃育苗外,还为群众育苗提供部分种子。1956年建立种苗站,扩大采种队,建立种子储存库,每年出入库存4万~5万公斤。随着造林工作的开展,也得到外省市的支持。1980年成立北京市林木种苗公司,在林业部的支持下,建立一座4000平方米的低温库和600平方米的常温库,辅助设备建筑面积1 200平方米,可供储存种子30万公斤;同时加强种子检测设备,产地种源检验,质量管理逐步完善。据统计,从1980年以来,市林木种子站共经营种子280万公斤。1993年起开创林木种子出口业务,先后向日本、美国、韩国、埃及等出口种子8万余公斤。
群众育苗由过去的分散状况,逐步扩大集体育苗。1958年后,群众育苗以集体为主,果苗、林苗兼顾,建立了专业队,每年育苗保持660公顷左右。1974年根据全国第二次平原绿化会议的精神,市政府规定用1%的耕地用于育苗,坚持“四舍得”即舍得拿出好地、舍得投劳力、舍得拿资金、舍得施肥料。对育苗完成好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群众育苗逐步发展到4000余公顷,为平原绿化提供了物质保证。1985年,全市平原实现了绿化规划后,育苗面积相对保持稳定。1989年,在全市推行“方向化、基地化、良种化”的育苗方式,并与造林工程挂钩。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底有骨干苗圃108处,育苗面积1333公顷。
为逐步使林木种子达到标准化,1981年开始加强良种基地的建设。先后在百花山、西山、十三陵等林场和苗圃建点,到1985年建立以油松、侧柏、落叶松、华山松、白皮松等为主的母树林75公顷、剌槐、杨树、桧柏、榆树等种子园10公顷。
2.林木引种。为解决造林树种比较单一问题,在开展造林绿化的过程中,先后引种上百种针阔叶树等进行造林试验。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杨树、火炬树等树种适应性较强,生长表现较好。
平原杨树造林,五六十年代以美杨、加杨、群众杨为主。70年代初,中国林科院与北京市大东流苗圃协作,引进14个杨树无性系及其他品种栽培试验。其中以沙兰杨、1214杨和P15A杨生长最为突出。12年生沙兰杨和214杨的亩蓄积量为42.24立方米和41.28立方米,分别高出加杨亩蓄积量的2.83倍和2.77倍,并在郊区推广造林达200多万株。170杨是市林果研究所培育的一个无性系,70年代在通县西集一带沙荒地栽植40余万株,生长表现较好。中国林科院培育的46号、23号等5个杨树无性系,在大兴县沙荒地栽植,以46号和28号生长为优,树干通直圆满,有发展前途。山海关杨在大东流苗圃和大兴县西麻各庄林场栽植较多。据林场观测,6年生多数胸径达20.1厘米,亩蓄积量为5.76立方米,并逐步扩大栽植范围。毛白杨是北京地区主栽树种,近年来引种发展较快,本着优中选优,特别是发展雄性毛白杨造林比例较大,仅1993年造林达百万株。
火炬树原产北美,1974年九龙山林场从北京植物园取得种子,繁殖成功。一般高达2~3米,是固沙和水土保持造林的先锋树种。无论在平原和山区均可栽植,适应性强,由于叶色及果穗秋季变红,目前成为本市主要绿化观赏树种之一。
山区引种造林从5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在西山、十三陵、八达岭、九龙山等国有林场引种针叶树达30多种。其中以华山松、樟子松、白皮松等适应性较强,有的生长好于油松,目前,在风景地区绿化造林得到推广应用。1982年市林业局和市林果研究所从外省市7个地区引入桧柏良种,共筛选出70多个优株,繁殖达2万余株。1983年从内蒙古引入沙地柏,经过繁殖成功。沙地柏适应性强、耐干旱,无论在山地和平原均可栽植,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在本市各大公园、风景区及庭院得到广泛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