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林副产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林副产品

(四)林副产品

安徽林副产品种类繁多,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优、特产。
1.果品类。主要干果有板栗、小核桃、核桃、香榧、蜜枣、柿子等。安徽皖南和大别山区均产板栗。80年代以后,各地把板栗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1979年,全省年产量为2 963吨,1994年增加到1 1766吨,创历史最高记录。安徽各地的枣树品种有27个,相应的枣子加工产品非常丰富,有蜜枣、焦枣、红枣、干枣、乌枣、枣民和枣酒等。其中以“徽州蜜枣”和贵池焦枣最为著名。徽州蜜枣又称金丝琥珀枣,原产歙县,后传入宣城、繁昌、郎溪一带,清代曾列为贡品,闻名中外。80年代初期,蜜枣生产开始引起重视,年产量达到200万千克。“七五”期间蜜枣被列入林业建设重点项目,在宣城、歙县、郎溪、繁昌4县建立蜜枣生产基地。1994年,全省蜜枣产量达到737万千克,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安徽南部各县均出产山核桃,以宁国、绩溪县所产粒大壳薄、仁肉饱满,是传统名优特产。1991年,全省山核桃产量达到2 177吨,创下历史最高记录。1994年总产量1 074吨,产值2 148万元。香榧主要出产于歙县、祁门、黟县、泾县、宁国、休宁和黄山区等地,其中以黄山区樵山乡的“神仙榧”和黟县万春庵的“和尚榧”最为著名;全省香榧年产量起伏很大,在20~150吨之间,1993年,全省年产量为66吨,1994年,产量达164吨,为历史最高记录,创产值164万元。
2.油料类。安徽有不少的林木种子可以用作食用油、工业用油的重点原料,主要产品有油桐籽、油茶籽、乌桕籽、生漆等。80年代,全省油桐籽产量稳定在3 000~4 000吨之间,80年代末期,产量下滑到2 000吨,1994年,全省产量仅为1 641吨,创产值246.2万元。油茶籽榨出来的油叫茶油。1949年以前,茶油是皖南山区群众的主要食用油。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年产油茶籽约3 000吨左右。1982年,全省产量达到6 383吨,为历史最高记录。近年来,茶油加工技术更新,广东、福建等省用油茶籽加工生产的高级食用茶油,色清味香,是新一代健康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纷纷到安徽收购原籽,油茶籽生产又呈回升态势。1994年,全省产油茶籽4 645吨,产值达929万元。乌桕籽的蜡皮和种子分别可加工生产桕脂、青油,均为重要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皂、油漆和提取硬脂酸等方面。70年代以前,全省年产皮油、青油6 000吨左右。1980年,全省乌桕籽5 405吨,1994年,产量下降到625吨,产值仅为75万元。安徽生漆生产的历史悠久,舒城、金寨、潜山、太湖、霍山、岳西、宁国等县为传统产区。新中国成立以前,山区的漆树资源较多,全省最高年产生漆365吨。此后漆林资源愈来愈少,到70年代,全省年产生漆仅5吨左右。1978年后,生漆产区恢复漆树,生漆生产渐有起色,1984年,全省生漆产量达到71.7吨,正常年景一般维持在40吨左右。1994年,产量为35吨,产值为105万元。
3.工业原料类。主要包括栓皮、棕片、青檀皮等。安徽省皖西和皖南山区有着丰富的栓皮栎资源,1953年,开始开发栓皮栎资源生产栓皮,用于出口或供应上海、合肥等5家企业,作为生产软木和软木纸的原料。50~60年代,全省每年约生产栓皮800吨左右,70年代,提高到1 000吨左右。1994年,全省共生产栓皮409吨,创产值20.5万元。棕片可加工成棕丝,是制造棕绳和多种棕制品的原料。安徽皖南和大别山区都有棕榈分布,休宁、岳西、太湖、宁国、绩溪、宿松等县是棕片的传统产区。新中国成立前,安徽历史最高产棕片182.5吨;1994年,棕片产量达到412吨,产值为82.4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檀皮是制造驰名中外的宣纸的主要原料,在保持宣纸传统特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1994年,全省檀皮产量达到212吨,产值为663.6万元,均创历史最高记录。
4.中药材类。安徽现有1 320种木本植物中有很多树木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可以入药,其中著名而产量较多的有木瓜、银杏、杜仲、山茱萸、茯苓等。安徽产的木瓜,昔称“皖木瓜”,是我国四大名产中药材之一,以宣州生产的木瓜最为著名,据称“宣木瓜”历代都作为贡品。50年代以前,木瓜的产量很低,年产干果不超过500千克。1955年以后迅速发展。1980年,全省共产鲜果17万千克。以后产量又有所降低。银杏种子又称白果,既可炒食,也可入药,尤其是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银杏叶中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具有通血脉和降低胆固醇的功效,是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良药,备受瞩目,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银杏加工产品。安徽各地都有银杏零星分布。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年产白果150吨左右。从80年代开始,白果产量又开始回升,1994年,全省产量达到176吨,产值704万元。
5.食用佐料。主要包括香椿头、竹笋、香菇、木耳等。香椿头是由香椿树的嫩芽或嫩叶制成,太和县新产椿芽俗称“太和椿芽”,早在唐代即为贡品,誉满全国。50年代初期,太和香椿资源屡遭破坏,仅有零星分布,已停止生产。到80年代,全省香椿年产量已达到400吨左右。1994年,产量已达到548吨,产值438.4万元。其中太和县产量为300吨,占全省产量的54.7%。安徽竹林资源丰富,品种很多。皖南和大别山区均有竹笋出产,主要以毛竹笋为主,其外还有早竹、淡竹、石竹、乌哺鸡竹、红壳竹、白哺鸡竹、雅竹等竹种的产笋也可食用。竹笋除鲜食外,也可制作笋干,其中以宁国石竹笋干(又称“咸绿笋”)、歙县的间政山毛竹笋和笋衣均为著名的传统地方特产。近年来,竹笋愈来愈受到人们喜爱,远销到香港、日本等地,是林业创汇的拳头产品,竹笋的产量也随之迅猛增长。1979年,全省竹笋产量为199.1吨,1994年,达到4 614吨。香菇是在阔叶树木材上生长的一种食用菌,含有降血胆固醇、抗癌和干扰素诱导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安徽皖南和大别山区均产香菇,以宁国、休宁、黟县、歙县、太平、金寨、岳西、贵池等县(市)为多。70年代以前,山区群众用木段作原料,接种培育香菇,香菇生产每年需要消耗大量宝贵的阔叶树资源,也受资源条件的限制。80年代初,用木屑为培养材料获得成功,开辟香菇生产新途径,1994年,全省香菇产量已达到621吨,创产值2 145.6万元。安徽皖南和大别山区均出产木耳,其中大别山所产黑木耳,朵大肉厚,属于优良品种。80年代以前,依靠传种繁殖和以栎树段木为原料,产量无法扩大;80年代以后,广泛推广人工接种菌种技术和改用技植材培养木耳,产量大幅度上升,1994年,全省木耳产量为92吨,产值368万元。其中金寨县产量为27.9吨,休宁县产量为25.3吨,泾县产量为5.2吨,岳西县产量为5吨。

☚ (三)林化产品   六、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 ☛
000026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