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推广丰产栽培技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推广丰产栽培技术

(四)推广丰产栽培技术

1.粮烟地膜覆盖。从云南高原春播时气候冷凉实际出发,在推广薄膜覆盖培育水稻壮秧和烤烟、油菜壮苗的基础上,进一步示范推广玉米、烤烟、小麦及陆稻(水稻湿润栽培)等作物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其中,以地膜烟增值最高,以地膜玉米增产解决温饱问题社会效益最好。1989—1999年,云南省连年投资扶持73个贫困县实施“温饱工程”,累计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1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1.82吨,共增产185万吨,增值4.18亿元。新增纯收益3.17亿元。对冷凉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2.玉米育苗移栽和直播密植。1995—1999年,全省共配套专用化肥40万吨,补助经费700余万元,累计推广玉米育苗移栽和直播密植技术共200多万公顷,平均亩产246.4千克,比常规播种平均亩增产41.1千克,共增产124.2万吨,增值5.7亿元。
3.水稻育秧。1992—1995年在滇中粳稻区推广楚雄州精量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省种增产的经验,累计推广面积40.53万公顷,平均每亩可节约种子40千克,共省种2.5万吨;亩增产50千克,共增产30.4万吨。在此基础上于1995年引进日本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昆明、文山、通海、姚安、丽江、大理等多点试验示范,秧苗素质好,浅插稀植成穗结实率高,亩增产5%~24%,为全省大面积推广提供了依据。1999年全省推广旱育稀植面积达28万多公顷。
4.再生稻。云南再生稻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1 000~1 500米种双季稻热量不足、种单季稻热量有余的早、中稻区。1985年试验、示范0.13万公顷,1990年扩大到3.34万公顷,到1996年发展到全省75个县,共蓄留再生稻14.07万公顷,蓄留面积最大的主产区红河州4万公顷、思茅地区3.67万公顷。主要推广了再生稻高产配套技术,合理布局,选用良种;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协调群体;适时收割,留好稻桩;增施芽肥,搞好三防等配套技术措施,全省再生稻总产26.3万吨,平均亩产125.5千克,红河县安庆村0.08公顷攻关田亩产508千克,创全国再生稻最高产纪录。
5.旱作多熟立体种植。1999年示范推广旱作“粮—粮”、“粮—经”多熟立体种植8.63万公顷,其中以玉米高产为主体,间、套、轮作吨粮田1.51万公顷。平均亩产粮食750千克、产值2 000元以上的面积2.68万公顷;亩产粮食500千克、产值1 500元以上的面积4.44万公顷。共增产粮食17.13万吨,增加产值5.03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5.1。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6.优质烤烟种植。在全省普及烟地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为提高烤烟质量,1995年,云南省在16个县建立了烤烟良种繁育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繁殖红花大金元、斯佩特G28、云烟2号、K326等良种,共推广了17.13万公顷。同时推广烟草种子包衣4.6万公顷,施用微量元素肥料8万公顷,提高了烤烟的产量和质量。“九五”期间全省推广和普及了优质烤烟栽培技术。先后完成国家烟草专卖局、云南省科委和省烟草公司科研开发项目21项,获奖1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8项。
7.扩种晚秋作物。晚秋是云南特有的一项适应自然特点的一季生产。各地因地制宜,发挥夏秋雨热同季优势,充分利用小块耕地、秋田、荒坡、荒地和轮歇地增种早地麦、夏播油菜或晚秋短生杂粮豆及饲料、绿肥作物,全省常年种晚秋作物40万公顷左右。据1995年统计,全省晚秋粮、豆33.3万公顷,总产32.8万吨,晚秋总产值9.12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3.06。
8.实施“213”工程。1991—1993年,云南省在不同生态类型、生产水平的20个县100个村,连续3年举办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为目标的高产高效样板2万公顷,称“213”工程。实施结果,水稻、玉米、小麦、蚕豆、油菜等作物的综合技术覆盖率指数提高了59.35%~93.81%。投入技术推广费776.09万元,综合增值为2 080万元,投入与增值比1:2.68。1995年,石屏县万亩杂交籼稻间套紫糯谷蓄留再生稻及稻田养鱼多熟立体种养殖高产高效样板,平均亩产杂交稻正季稻651.4千克,再生稻210千克,紫糯谷及其再生稻分别为53.2千克、18.6千克,总计亩产粮933.2千克,鲜鱼亩产26千克。亩纯收益1 538.14元,投入产出比为1:3.98。
9.实施丰收计划项目。“八五”、“九五”期间,云南省连年组织地、县实施农业部下达的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其中水稻丰收计划成绩显著。1995—1996年,楚雄、建水、祥云、元阳、南华、景东、文山、马龙等8县市实施农业部水稻丰收计划,推广杂交稻、优质稻新品种组合及其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实施两年使6.74万公顷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20.4千克,比前3年(1992—1994年)平均单产386.8千克增产33.6千克,增长8.7%,新增稻谷3.39万吨,增值6 00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92,居全国同类项目先进水平。在1998—1999年新一轮丰收计划中,嵩明、陆良、牟定、泸西、腾冲、洱源、新平、红河、宜良、官渡、麒麟等11个县区,示范推广优质粳稻旱育秧配套技术8.5万公顷,亩产513.8千克,比前3年亩增产42.9千克,增长9.1%,总产65.72万吨,新增稻谷5.49万吨,增值8 77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66,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
10.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技术。云南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研究与应用,1992年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先在宁蒗县永宁、澜沧县酒井、东回等三个乡进行小范围试验13.34公顷,1993年增加南华、富宁两县共11个乡,推广面积增加到576.3公顷,品种增加到3个,覆盖人口1 297户。玉米增产幅度达80%~200%,水稻成倍增产。1997年国家科委把云南列为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第一批示范区,成为云南第一个进入国家“863计划”的高科技扶贫项目,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强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每年安排43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在35个贫困县的149个乡进行推广。1999年示范区增加到55个县,387个乡,2 570个行政村,90万户农户。累计推广面积5.81万公顷,增产粮食41万吨,新增产值5亿元。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运用,对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 (三)推广植物保护技术   四、农技推广成果获奖情况 ☛
0000058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