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
六盘水市人口多,耕地少,复种指数较高,土地生产率较低,从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包括大豆,下同)来看,1949年为11. 25万公顷,1957年上升到15.48万公顷,以后不断下降,1970年回升到14. 61万公顷,1975年超过1957年达15. 69万公顷。以后,为了多产粮食,努力扩大夏粮播种面积,至1980年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16. 32万公顷,复种指数达166. 97%。1980年以后,由于多种经营的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近几年又趋于回升,1990年达到16. 41万公顷,复种指数保持在170%左右。41年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了5. 17万公顷,每年平均增加0.13万公顷,年递增0.93%。
按播种面积计算的粮食作物平均每公顷产量,1949年为1 372.5公斤,1957年达1 702. 5公斤,以后有所下降,1970年回升到1 837. 5公斤,1980年达2 445公斤,1990年为2550公斤。41年粮食平均每公顷增加1 177. 5公斤,增长85. 79%,平均每公顷年增产28. 72公斤,年递增1.52%。
41年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平均亩产和粮食总产量的关系是,播种面积年递增0. 93%,平均亩产递增1.52%,总产量递增2.46%。其中,夏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每年递增4.21%,平均亩产递增1. 93%,总产量递增6.21%。
六盘水市的劳动生产率,在1980年以前十分低下。1980年以来,由于多种经营的开展,劳动生产率也有提高。
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1949年为447公斤,1957年达651公斤,1970年下降到484. 5公斤,1980年又上升到631公斤,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639公斤。但1990年却猛降到432. 6公斤,尚不及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其原因:
❶粮食总产量提高缓慢,1990年仅为1984年的87. 75%;
❷“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出生的人口,已成长为劳动力,使劳力总数猛增。1958—1984年的26年劳动力年递增2.40%,而1984—1990年的6年劳动力每年以4.42%的高递增率迅速增长。因此,目前全市至少剩余农村劳动力33万个以上,即超过总数的1/3以上。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食用植物油,1949年为1. 74公斤,1957年达4. 17公斤,1970年降到0. 69公斤,1980年仅0. 40公斤,近年有所回升,但1990年也仅为1. 29公斤。41年来,油料作物产量大起大落,至今尚不及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
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肉类,由于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水平有较大提高。1975年为21. 78公斤,1980年为25. 68公斤,1990年已上升到40. 19公斤。15年增加了18. 61公斤,增长了85.45%,每年递增4.20%。
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49年为235.03元,1957年为332.47元,1970年为262. 09元,1980年为299. 77元。以后,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劳动力总数猛增,但到1990年仍达345. 03元,41年增长了46.8%,每年递增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