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上海金融市场
在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出现了像上海那样金融市场发达的金融中心。在抗日战争前的1935~1936年间上海金融业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银行存款占全国银行存款30%~40%,巨额资金在这里集散、吞吐,全国借贷利率和金银外汇行市以它为转移,它集中了数量众多、业务发达的各类金融机构,金融网络辐射到四面八方。金融市场门类齐全,品种具备,营业兴盛,交易量大。黄金市场的成交额,仅次于伦敦与纽约,大于法国、日本和印度。外汇市场的活跃,远非统制严密的日本外汇市场可比,上海银行吸收存款的总额也超过日本的大阪。那时的上海,不仅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并且是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中国近代金融发展中形成上海那样的金融中心,有几点值得重视:金融发展要求有统一的金融市场,要求有金融业的中心;开放的经济和外向的金融,促使金融中心的形成;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创立,高质量的金融从事人员,适当的制度条件,是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以至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与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互为条件。
研究中国近代金融历史,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首先是可以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其次是能扩展视野,对现实金融问题能瞻前顾后,把握中国的某些特色;三是由此得到对某些现实金融问题的借鉴。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对人类思维方式、精神、智能的影响总是存在着,这种潜移默化的功能,在成功地运用到实际决策和运作时,也就会起鉴往知来、通古启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