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膜生产能力
山东农用塑料薄膜的生产,始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全省定点厂达20个,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在全国都属前列。
1. 农膜生产的兴起与发展。山东的农膜生产,是从聚氯乙烯(PVC)农膜开始的。1964年,原烟台塑料厂用吹塑方法试产成功PVC农膜,代替玻璃育苗和种植蔬菜。1965年至1980年,济南塑料一厂、塑料三厂,青岛塑料二厂,以及潍坊、泰安、菏泽、聊城等地也相继开始生产聚氯乙烯(PVC)农膜,1982年产量达4.343吨。后因PVC农膜价格高于PE农膜,加之比重大(1.3左右)、覆盖面积小、工艺路线长、成本高等原因,逐步被PE农膜代替。
聚乙烯(PE)农膜比重小(0.9左右)、透明度好、无毒无味、价格比PVC农膜低,1982年后逐步代替了聚氯乙烯(PVC)农膜,成为农用薄膜的主要品种。1982年聚乙烯农膜产量10008吨,1990年达到了15007吨。
大棚膜,主要用于农业工程和农作物覆盖。1984年,淄博塑料一厂、济南塑料三厂试产成功折径4米(展宽8米)的大棚膜; 1988年郓城塑料厂由西德引进了折径6米(展宽12米)、年产能力6000吨大棚膜生产线。1990年底,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潍坊、泰安、济宁、菏泽、临沂等地市的农地膜厂,以及山东塑料制品试验厂等单位均以低密度聚乙烯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树脂为原料生产大棚膜,1990年产量6963吨。
地膜,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品种。1980年济南塑料三厂试产成功,1982年各个地市都有一个厂开始生产。主要用于棉花、花生、西瓜、黄烟、蔬菜等地面覆盖栽培,有明显增产效果。随着农业栽培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原料品种的增加,地膜品种也由单一的普通地膜发展到以高密度聚乙烯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树脂为原料的微地膜等,并试制成功了长寿膜、多功能膜、输水膜等。1985年,地膜产量9557吨。由于微地膜试产成功,部分取代了普通地膜,1990年地膜产量降为3248吨,而微地膜产量达到了17 771吨。
输水膜,是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树脂为原料,制成小型管状增强薄膜,供农田灌溉用,可节水、少占地,价格低,使用方便。各吹塑薄膜厂都能生产。
1990年,全省共有农膜定点生产企业70个,遍布全省16个地市,生产总能力达到140 741吨(表2-3-9),走在全国的前列。生产量虽然也是全国较多的省份,但由于多种原因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发挥,1990年仅生产各种农用薄膜产量47 131吨,其中农膜15 007吨,地膜3 248吨,微地膜17 771吨,大棚膜6 963吨,输水膜4142吨。山东省历年农膜产量见表2-3-10。
表2-3-9 1990年山东省农膜生产能力
单位: 吨市(地区) | 合计 | 农膜 | 微地膜 | 大棚膜 | 全省合计 | 140 741 | 42 610 | 55 965 | 42 166 |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 12 459 13 584 11 164 | 4 162 3 448 2 900 | 5 777 7 756 6 080 | 2 520 2 380 2 184 | 枣庄市 | 4 250 | 3 950 | 300 | |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威海市 东营市 惠民地区 德州地区 聊城地区 泰安市 菏泽地区 临沂地区 直属厂 济南区街工业 日照市 | 17 471 10 000 4 370 6 868 672 8 275 11 826 8 600 1 378 11 750 12 253 7 321 300 — | 4 779 3 500 2 070 2 276 500 3 500 1 560 1 900 778 2 650 1 624 3 013 — — | 8 352 5 500 300 2 000 80 3 775 3 810 900 600 1 100 7 327 2 008 300 — | 4 340 1 000 2 000 2 592 92 1 000 6 456 4 000 — 8 000 3 302 2 300 — — |
|
表2-3-10 山东省历年农膜产量
单位: 吨年度 | 聚 乙 烯 农 膜 | 聚氯 乙烯 | 输水膜 | 小计 | 农膜 | 地膜 | 微膜 | 大棚膜 | 1966 1973 1974 1975 1976 | 996 | 996 | | | | 553 2 175 3 106 5 105 | |
|
(续)年度 | 聚 乙 烯 农 膜 | 聚氯 乙烯 | 输水膜 | 小计 | 农膜 | 地膜 | 微膜 | 大棚膜 |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 5 032 5 708 4 649 5 460 2 871 | 5 032 5 708 4 649 5 460 2 871 | | | | 4 312 5 179 2 545 | | 1982 | 10 008 | 10 008 | | | | 4 343 | | 1983 1984 | 7 293 7 234 | 7 293 7 234 | | | | 226 115 | 764 | 1985 1986 1987 1988 | 18 890 19 250 23 427 37 278 | 9 333 13 768 14 063 23 487 | 9 557 5 482 9 364 13 791 | | | 180 34 88 890 | 1 534 3 032 3 267 4 428 | 1989 1990 | 34 760 42 989 | 14 189 15 007 | 8 742 3 248 | 7 364 17 771 | 4 465 6 963 | 20 181 | 6 025 4 142 |
|
2.新产品开发及发展方向。随着农业栽培技术的发展,对农膜生产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农业环境的保护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根据山东情况,今后农用薄膜的开发和生产应以多功能、易回收、防止土壤污染和经济适用为重点。
(1)长寿膜。过去山东省的农地膜一般使用寿命多为一个季节或一年,加大了农业成本。发达国家的农地膜,特别是大棚膜,一般使用3年左右。各农膜厂在新品种研制、性能改进,特别是光老化性能改进、原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等方面都把突破长寿关当作重点抓,并取得初步成效。
(2)多功能膜。普通农膜功能单一,正努力向长寿、无毒、除草等多功能发展。
(3)有色膜及反光膜。不同农作物需要不同波长的阳光照射,根据不同作物对阳光的要求,研制生产各种不同颜色的薄膜以适应农业更大增产的需要。
(4)控制薄膜厚度。在选用优质原料、改进工艺、提高薄膜强度的同时,根据轻工业部的要求,薄膜厚度控制在不小于0.008毫米。
(5)除草膜。在农地膜生产中加入一定数量的除草剂,覆盖时抑制杂草生长。根据灭除不同草种的需要,加入不同品种、不同数量的除草剂,并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