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业贷款投入量增加
现在,农业银行、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发放成为仅次于农户自身投入的农业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但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在下降。其主要特点是:
(1)农业贷款的投放不断增加,农业贷款占农业资金投入总量的比重上升。到1990年底,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22. 36亿元, 比1979年的3.24亿元增长5.89倍,年均增长19.2 %;农业贷款净发放数1990年比1978年增长3. 95倍,年平均增长14.25%,两项指标均高于同期(1979—1990年)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5. 6%的水平。1979—1990年农业贷款累计发放68.49亿元,相当于恢复农行前28年的3. 5倍。农业贷款占农业资金投入总量的比重,1979—1990年为18%,分别比1950—1957年的14.27%和1958—1978年的17. 36%上升3. 72和0.64个百分点。
(2)农业贷款中农户贷款大幅度上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银行、信用社农业贷款中农户贷款大幅度上升,集体农业贷款大幅度下降。到1990年底,农户农业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重为71%,比1979年的25. 3%上升45.7个百分点;集体农业贷款占4.4%,比1979年的74. 7%下降70. 3个百分点。1979—1990年农业贷款累计发放中,农户贷款占56%,比1958—1978年农业贷款占5%上升51个百分点;集体农业贷款占7.6%,比1958—1978年占95%下降87.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业贷款发放中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所占比重,1978—1990年分别为32%和68%,比1958—1978年分别下降19个百分点和上升19个百分点。
(3)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下降。1990年底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22.3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7.2%,比1979年的43. 4%下降6. 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银行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由1979年的38. 3%下降到31. 5%,降低6. 8个百分点。
(4)农业贷款人均占有水平低。1980年,全省农业人口人均占有农业贷款15. 56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 6%; 1986年人均占有额提高到43. 9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 9%; 1990年人均占有量为78. 73元,虽上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62%,与全国的差距仍然很大。
造成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下降,农业贷款增长幅度低于各项贷款增长幅度,原因是多方面的:
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调动,生产中所需化肥、种子等生产费用农民可以自己解决,而忽视了对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投放;
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银行作为农村地区综合性银行,其贷款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❸农业贷款风险大,收息率低,国家对农业银行执行政策与企业化管理的配套政策不落实;
❹行、社农业贷款资金来源要靠自己组织,供需矛盾始终处于十分紧张的状况,但又无保障机制,影响了农业贷款的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