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山市
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与广东、肇庆、江门、中山相邻。水陆空交通方便: 水运通航里程1 600多公里,设有30多个对外贸易口岸、起运点和集装箱点,其中有澜石港、容奇港等建有集装箱码头;通车公路1 700多公里,佛山至广州有高速公路,以广湛、广珠公路为主干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市县、县镇、乡村之间路路相通;广三铁路横贯佛山市属的南海、三水两市,与京广线相接,空运有佛山沙堤机场,开辟了佛山至北京、桂林、西安、杭州、南京等十多条国内航线。佛山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祖籍佛山的华侨和外籍华人有43万多人,港澳同胞有47万多人。佛山于1951年建市,1983年升为地级市,现辖城区、石湾两区和顺德、南海、三水、高明4个市(县),以及行政镇54个,其中农村镇53个。总面积3813. 64平方公里,总人口291. 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1万人;有农村劳动力101. 1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45. 7万人、第二产业34.8万人、第三产业20. 6万人。
佛山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以冲积平原为主,河汊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常青。自然条件优越,是广东省的粮、鱼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1992年底止,全市耕地和鱼塘总面积14.8万公顷,其中水稻5. 95万公顷,鱼塘3. 39万公顷,糖蔗0.91万公顷,水果1. 2万公顷,蔬菜1. 18万公顷,其他经济作物2. 17万公顷。另有林地7.40万公顷。现已形成以发展水稻、糖蔗、塘鱼、水果、蔬菜、花卉以及畜禽业为主的生产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创汇型农业,使佛山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进入 一个崭新阶段。199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62. 19亿元,比1978年(下同)增长34倍。其中,第一产业44. 93亿元,增长8. 3倍;第二产业280. 64亿元,增长56. 4倍;第三产业36. 62亿元,增长57. 1倍。按层次分: 镇级170. 94亿元,增长75. 6倍;经联社级101. 63亿元,增长44. 7倍;经济社级12. 39亿元,增长1. 83倍;联合体2. 36亿元,增长1. 97倍;家庭经营74. 87亿元,增长48. 32倍。纯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39.51亿元,增长1. 15倍。其中种植业14.44亿元,增长0. 36倍;林业0. 16亿元,增长1. 77倍;牧业12. 45亿元,增长1. 78倍;副业1. 25亿元,增长0. 83倍;渔业11. 20亿元,增长3.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 114元,增长8. 3倍。特点是:
(1) 不断完善双层经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全市719个农村管理区都设置了经济联合社,3 970个自然村设置了5 255个经济社,这些社区性的合作经济组织,普遍为农户生产提供从种苗、种子、饲料、技术、防病、产品流通等方面的服务,加强了集体经济的土地管理、合同管理和财务管理。通过发展专业户,推进农业规模经营。1992年,全市种养业专业户已发展到61 652户,规模经营面积1. 67万公顷。其中,三鸟饲养专业户15 356,年上市三鸟达3 596万只,占全市三鸟上市量近一半,平均每户上市2 341只。
(2) 建立商品基地,发展“三高”农业。种植业在稳定粮、蔗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水果生产。1992年比1978年,水稻单产每公顷增3.58吨;糖蔗每公顷增20. 76吨;种植芒果、荔枝、龙眼、沙田柚等优质水果1.19万公顷,增长3. 6倍,产量10. 96万吨,增长4.1倍;蔬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0. 94万公顷,花卉种植面积超过0.2万公顷,如兰花等获得较高经济效益。林业全部实现了绿化达标。
养殖业。佛山市池塘养鱼有近千年的历史,农民养鱼经验丰富、技术高。全市各地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有计划地把低洼、低产田改挖鱼塘。1992年比1978年增加鱼塘面积0.80万公顷,每公顷产鱼量7.74吨,增长1.59倍,总产26. 26万吨,增长2.4倍,连续14年增产增值。塘鱼产值占农业产值,由1978年的17%上升到1992年的28.4%。佛山市把发展畜禽饲养业作为振兴农业的重要环节,加快发展步伐,1992年生猪上市量154. 64万头,增长105.69%;三鸟上市量6 337万只,增长55.6倍。1992年畜禽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1.5%,成为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
1985年以来,佛山市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办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至1992年底,全市兴办的农副产品和加工出口基地295个,累计总投资7. 75亿元,其中外资490万美元,当年产值14. 75亿元,利润1.35亿元,创汇5 315万美元。
(3)镇村联户个体一齐发展乡镇企业。佛山市发展乡镇企业的特点,是镇、村、联户、个体一齐上,大办企业。至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至64 474家,企业人数70. 26万人。其中,镇级1 195家,从业23. 97万人;村级9 168家,从业29. 31万人;联户1 969家,从业2万人;个体52 142家,从业14. 98万人。年创利超百万元的企业211家,其中创利超千万元的企业19家。1992年乡镇企业总收入308. 14亿元,纯利润17.06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3. 36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64. 1倍、22. 3倍、40. 7倍;其中,镇级企业收入162.32亿元,增长63.3倍,区(村)级企业收入119. 14亿元,增长51. 5倍。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442家,其中超亿元企业25家。有外向型企业293家,年创汇8. 59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42.1倍。乡镇企业已形成家电、纺织、塑料、建材、化工、服装、饮料、皮革、五金机械、造纸制品十大行业的优势,成为振兴佛山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1. 南海市。南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了南海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南海县;1992年9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南海市,市府设在桂城。
南海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靠近港澳,毗连广州、佛山、江门、顺德、三水五市,总面积1 152. 6平方公里,耕地4.08万公顷,辖15个镇、3个城区、242个管理区1 458个村民委员会,27. 6万户,近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 3万人,素有“鱼米之乡”、“纺织之乡”的美誉。
改革开放后,南海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完成家庭联产承包为中心的体制改革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使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生产迅速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135.88亿元,比1978年增长38. 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 482元。镇、区、社(含农户、联体)三级经济平衡发展,分别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4.46%、32.43%和33.11%;全市有14个镇、区经济总收入超5亿元,在242个管理区中,工农业总收入超1 000万元的有202个,占管理区总数的83.47%,其中超亿元的有19个,超5 000万元的有46个。1991年,南海农村综合实力居全省之冠,名列全国第四。1992年,在全国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排列中名列第二。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与生产迅速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1)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南海市在深化改革中,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经联社、经济社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在199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中,集体经营部分占73.41%,农户自营部分占26.59%,既体现了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和私营经济作为补充的相互关系,又形成集体、个体、私营经济一齐上的局面。
(2)改革行政指令型的管理体制。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南海市各级政府、农口有关部门,认真改革行政指令型的管理体制,努力建立服务示范型的管理体制,把加强社会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环节来抓。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以集体为主、多方面配合的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了双层经营管理体制,有力推动全市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3)改革流通体系,组织专业市场。在深化改革中,南海市把建设市场、办好市场、促进产品流通作为深化改革、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多方集资的形式,建立专业化市场。至1992年底,全市已建成较大规模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8个,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通过农贸市场成交的农副产品成交额达7亿多元。使农贸市场成为农副产品的流通的枢纽,并把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向广大农村辐射,引导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开拓市场需要的货源。
(4)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市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1992年社、区、镇、市四级对农业的总投入达12 179万元,从而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旱涝保收的水利条件、有较强的农业机械装备和农业生产运输条件。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1992年与1978年相比,水稻播种面积调减0.46万公顷,总产虽然下降,但亩产从588公斤增加到800公斤,增长30.05%;塘鱼总产从2.2万吨增加到5.85万吨,增长2. 65倍;生猪饲养量80万头,比1978年增3. 3倍;三鸟饲养3 266万只,比1978年增长十多倍;水果总产量1109吨,比1978年增长3. 32倍;蔬菜种植面积增长4.4倍,全市畜禽业总收入3. 5 703亿元,水产总收入3.5 619亿元,分别占农业总收入的28. 05%和27.98%。水产、畜牧、蔬菜、水果的商品率达90%以上。商品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5)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高效创汇农业。十几年来,南海市不断引进良种,运用良法和先进农机具;先后引进和繁育数以百计的优良品种,使畜牧、水产业基本实现良种化。如水产业方面,根据港澳、广佛市场的需求,发展高产、高值、适销的桂花鱼、加州鲈、鳗鱼、白鲳、叉尾𫛚等优良鱼种,养殖面积达18 062亩,1992年总产量达61 885吨。同时积极创办创汇型农业生产基地。先后办起了蔬菜、水果、水产、畜禽、粮食等53个项目的农产品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92年投产的项目有39个,总产值达1. 9亿元,出口创汇994.8万美元。
(6)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市充分运用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一方面大力发动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另 一方面,不断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使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2年,全市农村各类型企业达25 858家,乡镇企业经济总收入达107亿元。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24. 2 435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60.06%;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8.74%。乡镇企业已成为整个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
2. 顺德市。顺德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市距广州32公里、香港127公里、澳门80公里,水陆交通发达,广珠、广湛两大公路干线横贯市东西两面,与广州、江门、肇庆、梧州、珠海、香港、澳门等城市通航;容奇港是佛山市货物吞吐量最大的内河港口。顺德市下辖大良、伦教、陈村、北滘、乐从、勒流、龙江、杏坛、均安、桂洲、容奇11镇,市内人口95万人,旅居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胞近40万人。
顺德市是江河冲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境内河涌交织,鱼塘星罗棋布。全市现有耕地面积4.23万公顷,盛产塘鱼、甘蔗、蚕桑、稻谷、香蕉、蔬菜、花卉等农副产品;生猪、家禽饲养颇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长期以来,农民在塘基种蔗、栽桑(养蚕),用蔗叶、蚕屎落塘喂鱼,把鱼塘肥泥挖上基地,既使鱼塘排淤,又用作蔗、桑肥料,如此反复循环,形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受到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顺德市在改革开放的14年间,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农业全面增产增收。1992年同1978年相比(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工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增加166. 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 4亿元,增加10. 6亿元。出口创汇1. 74亿美元,增加1. 22亿美元。财政收入6. 41亿元,增加5. 43亿元。农村人均收入2 023元,增加1 806元。主要特点是:
(1) 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四个转移”。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市在调整农业结构中,以市场为导向,以“ 一优三高”(优质、高产、高值、高效)集约经营为目标,对农业结构实行了“四个转移”。
一是农业从种植业为主逐步向养殖业为主的方向转移。有计划地把一部分边远落后低产地挖成鱼塘,增加鱼塘面积,塘边饲养畜禽,使养殖业成为农业的支柱。1992年全市鱼塘养殖面积27.3万亩,比1978年增加2. 6万亩。塘鱼总产16. 1万吨,比1978年增加11. 2万吨。生猪总饲养量79. 2万头,家禽总饲养量2 530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长0.8倍和15.2倍。随着塘鱼总产、畜禽总饲养量大幅度增加,1992年养殖业收入9. 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9.4%。而1978年养殖业收入0.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7.1%。
二是种植业从粮、蔗、桑为主逐步向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转移。这几年,顺德市在保证完成国家蔗粮任务的前提下,减少部分稻田、蔗地、桑地面积,增加种植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1992年同1978年对比,水果面积从19 739亩增加到36 697亩;蔬菜面积从18 000亩增加到41 868亩;花卉面积从180亩增加到11 916亩。1992年全市多种经营收入24 469万元,比1978年2 027万元增长11倍。
三是农产品从低质、低值为主逐步向优质、高值的转移。过去,顺德市养殖、种植的多是传统的高产、低质、低值的品种,鱼塘只养殖“四大家鱼”;甘蔗、水稻种植高产品种。近年来,顺德市以市场为导向,使高产、高质、高值作物的养殖、种植面积逐渐增加。1992年全市纯养鳗鱼、桂花鱼、加州鲈、叉尾𫛚等优质鱼类面积46 363亩,占鱼塘总面积16. 9%;混养面积12万亩,占鱼塘总面积44.9%。在近6亿元的鱼塘产值中,优质鱼产值占了5成多。还推广种植芦笋、韭黄、西芥兰、西芹菜、西生菜等高档蔬菜。由于高质、高值品种不断增加,使亩地产值不断提高。1992年全市平均亩地产值达2 653元,比1978年218元增加2 453元,增加11. 3倍。
四是经济形式从分散为主逐步向规模经营方向转移。前几年,顺德市根据农村劳动力大批转向二、三产业的实际情况,推行了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联合制、转让制等形式,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积极发展专业户、规模经营户、家庭小农场和集体农业企业。据1992年底统计,全市共有规模经营专业户17 158户,占全市农户总数10.6%;集体农业企业185个,经营耕地面积17. 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28.6%。
(2) 发展乡镇企业,坚持“三个为主”。顺德市商品经济一向比较发达,城镇工商业繁荣,有一批能工巧匠和善于从事商品经济的人才,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实践中,顺德市逐步探索出以“三个为主”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
一是发展乡镇企业以工业为主。多年来,顺德市委、市政府运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各级干部对兴办工业才是振兴农村经济正确道路的认识,使乡镇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到1992年底止,全市镇、区企业共发展到3 641家,比1978年257家增加3 384家。从业人员22多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5成多,年产值99. 8亿元,比1978年增加97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55.9%,是农业总产值的3.4倍。
二是发展乡镇企业以办骨干企业为主。顺德市的镇、区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型、分散的方式向适度规模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由于小型、分散的企业基础薄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十分被动。只有发展一批规模大,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应变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才能使乡镇企业得到巩固和发展。近年来,顺德市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企业集团公司,使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到1992年底止,全市各镇拥有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324家。其中5千万至1亿元的有49家,1亿元以上的有37家。全国十大乡镇企业,顺德市占了5家。容奇镇珠江冰箱厂销售值超10亿元。
三是发展乡镇企业以集体经营为主。顺德市的镇、区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三资”、“三来一补”企业也较多。较大企业必须投入较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只有集体经营,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再发展。因此,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注意强化企业的管理机制。市政府曾明确规定: 镇办企业一律不搞个人承包,坚持由集体经营;区、村一级规模较大的企业和“三资”、“三来一补”企业,也要由集体经营。对于那些手工性、劳务性、服务性和分散、小型的企业,可视具体情况实行个人或小组承包。
(3) 健全服务体系,抓好“四个环节”。农业要发展,必须要为农民提供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顺德市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好“四个环节”,为农民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一是建立服务网络。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建立镇级服务公司(站)191个,从业人员4 183人。各种协会19个,从业人员820人。每个管理区都有1个以上服务站(公司),全市共有241个,从业人员1 210人。村级共有服务站566个,从业人员1 578人。另外,还有流通服务联合体229个,专业户3 286户。全市有3.8万多人参加农产品流通。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网络。
二是办好专业市场。这几年,顺德市陆续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为农民开展服务,疏通农副产品。目前,全市颇具规模的专业市共有54个。其中塘鱼市场14个,鱼苗市场4个,猪苗市场11个,花卉市场3个,蔬菜市场8个,家禽市场4个,香蕉市场4个,饲料市场1个,其他市场5个。专业市场流通的主要产品占总流通量的比重为: 塘鱼70%;生猪占90%;家禽占95%。
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过去,顺德市的农副产品是以原料产品和鲜活产品进入市场的,市场覆盖面不广,经济效益受到限制。近年来,为了使农副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先后筹建了鱼类制品厂9间,冷冻厂19间,生产各种鱼类罐头、鱼制品和冷冻塘鱼出口、北运。1992年冷冻北运塘鱼2. 5万吨,北滘镇办了目前省内最大的第一家采用机械化分解肉鸡的企业,每年可以宰鸡500万只,冷冻产品1.6万吨。
四是实行服务流通“一条龙”。近年来,顺德市各地出现多种集服务流通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形式。如北滘镇以企业为龙头,在饲养业中实行“六提供一收购”(即提供资金、种苗、饲料、技术、防疫、保险和收购农产品),为群众解决了饲养和销售的问题,这样的服务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