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上海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
金山区种桑养蚕的历史较为久远, 早在明朝之前, 农家就有种桑养蚕、加工丝绸的传统,蚕桑主要分布于枫围、兴塔、吕巷、廊下、钱圩和朱行等地。据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资料记载,1930年金山蚕茧产量为250吨,是蚕桑生产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后因战乱祸及,蚕桑业趋于萧条。新中国成立后,蚕桑业逐步恢复和发展。农民广泛利用河岸沟坎等“十边”土地种桑,养蚕由一年春秋2次发展为春、夏、早秋、晚秋4次。1960年,全区桑田面积46.6公顷,蚕茧产量15吨。1971年有桑田203.2公顷,蚕茧产量为96吨,主要分布于朱行、兴塔、枫围、朱泾等乡。尤其是朱行乡,桑田面积、蚕茧产量均占全区半数以上,是上海市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农户对种桑养蚕有丰富的经验,故有“蚕桑之乡”之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桑养蚕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扩大了种桑面积,推广了桑树新品种,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育苗,并贯彻合理培植和肥水科学管理;在养蚕上,对蚕室严格消毒防病,改进饲养管理措施。养蚕业跃上新台阶。1983年全区蚕茧产量150吨,成为上海市蚕茧产量最高的县。“蚕桑之乡”的朱行乡,蚕桑业发展迅速,有2 800多户农户都从事种桑养蚕。鲜茧产量247.6吨,占全区产量的85%以上,产值达到269.09万元。缫丝和织染加工也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而起步,形成种桑、养蚕、加工一条龙,这一项目于1986年列入上海市“星火计划”。此后蚕桑生产和丝绸工业发展迅速,拥有“种桑、养蚕、收烘、缫丝、织绸、炼染、印花、砂洗、服装”各道工序,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珠港丝织厂能生产绢、纺、绉3大系列15个品种的真丝面料,高楼炼染厂的“东风纱”产品,获1988年国家银质奖。
1990年,金山有桑田900公顷,产茧291吨,产值316万元,缫丝13吨,织绸20万米,丝绸加工产值400万元,创汇60万美元。上海市政府对金山发展蚕桑丝绸生产十分赞赏,批准了金山减棉(田)增桑(田) 533公顷的计划。全区上下雷厉风行,3年计划2年完成,种桑养蚕和丝绸加工的规模迅速扩大、延伸和发展。针对蚕桑生产存在的生产技术归农业部门、蚕茧收烘归供销社、最终产品归乡镇工业公司,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缺乏一个全面的系列化服务组织等问题,1992年9月,成立了蚕桑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销“一条龙”的新经济组织——金山蚕桑集团公司。公司成立后,为保证蚕桑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全面规划,增加投资,改善烘茧网点设施,新建亭新、兴塔、阮巷、漕泾等4个烘茧站,增添烘茧灶和干茧库,新增库场4 000平方米和评茧仪50套。加强蚕茧生产、收烘队伍建设。多渠道拓宽工业加工路子,创办新的真丝厂,还与市区和外省市丝绸公司洽谈联营项目。公司成立当年,收购鲜茧1 099吨,收购金额1 004.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2%和57%。加工销售白厂丝200吨。蚕桑集团公司顺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探索蚕桑丝绸生产发展新路子,1993年收购鲜茧1 321吨,比上年增加65.7%,蚕茧质量明显提高,春蚕上茧率94.7%,上车率92.02%,干壳量9.74克,为10多年来所罕见。1994年,金山区蚕桑种植1 993.13公顷,比上年增17.7%,蚕茧2 483吨,比上年增18%,蚕茧特大丰收,创历史最高记录。同年秋季,蚕茧国内市场发生剧变,先是收购大战,各地哄抬价格收购,蚕茧质量下降。而后,国内市场饱和,丝织厂压缩生产,干蚕销售价格骤降,收购的秋蚕茧亏损严重。以后几年,由于市场调节的作用,蚕桑生产逐步处于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