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十万官兵新建农场
1958年3月20日, 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3—5月, 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 包括机关、部队、军事院校的转业军人,从全国各地向黑龙江省进发。
按照部署, 转业到黑龙江省的官兵共81 500人,其中60 000人分配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 17 000人分配到新成立的合江农垦局, 4 500人分配到省属国营农场系统。连同随行家属、部队工薪制职员、未成年的军人子弟、军队下放“右派”, 以及席卷而来的热情学生等号称十万。转业官兵大部分充实原有农场,扩大规模, 小部分组成新农场, 如预一师、预七师农场。
1958年4月, 预一、七师从四川江津和河南安阳出发, 到达汤原县。王震亲临干部大会, 并宣布成立预一师和预七师农场。垦荒建场地点: 预一师在萝北县鸭蛋河以北, 预七师在鸭蛋河以南。预七师有军官762人, 士兵443人, 连同家属共2 477人, 进入鸭蛋河以南地区开荒建点。当时, 全场只有11台拖拉机,机具不配套, 加上道路泥泞, 运送种子、油料非常困难。转业官兵们发挥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住马架,吃粗粮, 当年开荒0.4万公顷, 播种0.15万公顷,收获粮豆1 000吨。预一师农场在1 500多名转业官兵艰苦努力下, 在黑龙江畔的延兴地区开荒建点。当年开荒0.10万公顷, 播种300公顷, 收获粮豆490吨, 并突击盖了1 400多间马架草房。
1958年10月, 上述新建两场合并为萝北农场。1963年1月, 为便于经营管理,取消萝北农场, 将所属分场改为独立核算的农场, 即现延军 (延兴)、名山、共青 (青年)、军川、江滨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