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畜牧兽医科学研究
杨凌农科城从事畜牧兽医科学研究的有西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省农业学校三个单位200多名科技人员, 其中高级科技人员50多人。多年来, 在畜禽良种选育、繁殖、疫病防治及草场饲料建设方面, 负出了心血和汗水, 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在畜禽良种选育上, 从1937年起, 西北农大刘荫武教授等历经40多年的驯化选育, 于1981年培育成具有头长、颈长、体长、腿长特征的西农莎能奶山羊, 其产奶量与奶质居世界先进水平, 1978—1981年先后获国家和部、省四项大奖。至1985年, 杂交羊已发展到60万只, 改良奶山羊200万只, 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区。80年代初, 他主持选育的关中奶山羊, 是一个莎能型的奶山羊新品种, 其毛色纯白,平均产奶量400~500千克。10年向全国29个省、市、区提供种羊30万只, 1989年陕西存栏78.9万只, 使陕西成为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基地。1950—1982年, 西北农大董光明教授等主持的引进卡拉巴依马、大型阿尔登马、.俄罗斯重挽马与陕西地方马种,采用先轻后重的复杂育成杂交法。经过30多年的工作, 培育成现代中国汉、唐时代马匹体型的重型轻挽马—关中马, 具有力速兼备, 持久力强等特点,适于农耕、运输、军需、旅游, 已推广到全国9个省、市、区, 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51—1982年, 省农科院牧医所赵增荣研究员等主持引用英国巴克夏、前苏联大白猪与陕西汉江黑猪通过杂交试验、横交选育、品系繁育三个阶段, 历时30多年育成纯白色肉脂兼用型汉中白猪,成为汉中地区的当家品种。获1985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52—1985年该所支源涌副研究员主持引用前苏联美利奴羊、阿尔泰羊、高加索羊及中国新疆羊等细毛种羊, 与当地蒙古羊通过复杂杂交、横交固定和品系繁育, 历时30年育成纯白色的陕北细毛羊。至1985年鉴定验收已发展到15万多只, 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71—1974年, 西北农大路兴中教授等主持的在关中地区猪种经济杂交的基础上,采用面上杂交, 内点选育, 以场定型, 按群建系, “产仔力——生长速度”模式选育技术, 育成纯黑色肉脂兼用型关中黑猪, 成为关中地区当家品种。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76—1978年, 为了探索农村良种化养鸡途径, 省农科院牧医所史学武等在高凌县投放来航鸡5万多只, 种蛋10万枚, 建立县、社、队及农户良种繁育体系和鸡病防疫体系, 推广平箱增孔孵化法。3年向外地提供种鸡49万只, 种蛋220万枚, 鲜蛋653吨, 实现了全县养鸡良种化。为陕西农户养鸡良种化树立了典范, 获1979年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畜禽繁殖与生产上, 先后应用人工授精、冷冻精液、胚胎移植等新技术, 促进了全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70年代以来, 西北农大邱怀教授等主持的秦川牛本品种选育、秦川牛种质特性及杂交改良、秦川牛早熟性和肉用性能以及黄牛奶、肉、役兼用改良研究等, 均居国内先进水平, 先后获国家、部、省七项大奖。并以这些成果为依托, 自 1987—1995年, 在陇县、千阳、宝鸡、眉县、永寿、富平、秦都等县(区) 建立基地, 对陕西本地长期单纯役用的秦川牛和山地黄牛, 采用级进杂交法, 改良为肉役、奶役和肉奶役兼用牛, 提高其商品性。据不完全统计, 七县(区)9年累计新增改良牛46.27万头, 增产奶11.7万吨, 牛肉6.9万吨, 新增收入4.06亿元。该技术还推广到陕南、陕北和甘肃、宁夏、福建等省 (区),均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西北农大李震钟教授研究试验成功的奶牛冷冻精液配种, 仅次于京、津、沪, 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他和蒿迈道教授还在国内最早研究试验成功猪的冷冻精液配种, 居国内领先水平,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省农科院牧医所易理辉副研究员等研究的在国内首次用塑料薄膜袋分装关中驴冷冻精液, 1977—1985年先后向东北、华北和西北等20个省、市、区供应关中驴冷冻精液1.5万个输精量, 获1979年科技成果二等奖。70年代以来,西北农大王建辰、钱菊汾、张涌、窦忠英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实现的牛、羊等家畜胚胎移植新技术, 有多项居国内外先进水平。1981—1984年, 西北农大刘景星教授等在渭南市研究、总结和推广人工孵鸡, 雏鸡、青年鸡和成年鸡的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等成套技术措施和省农科院牧医所吴华芳副研究员在乾县薜禄乡进行的来航鸡品系选育和饲喂试验中, 筛选出适合当地喂养的 “星杂288”、“丹麦来航”, 采用火墙、火炕和分段育雏法等, 均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分别获1985年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1985—1987年, 西北农大张岳教授等在富平、三原、泾阳、渭南、扶风等县建成的奶山羊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奶品收购加工和疫病防治4个体系, 制订出一整套技术标准、规范,控制了羊痘、疥癣、快疫等8种疾病, 布氏杆菌病达到国家稳定控制区标准。同时进行的饲养标准、均衡产奶、冷冻精液配种、生产性能及羊奶理化性能测定等15项开发研究, 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水保所张禄等利用生物工程新工艺,成功地研制出一种可替代粮食的精饲料——高蛋白草秸糖化饲料, 于1996年11月16日经澳门爱迪生发明中心专家评定, 授予国际特别奖。经测定其总糖量达60%以上, 氨基酸超过15%, 粗蛋白超过20%, 粗脂肪达到4%, 粗纤维仅为2% (国际精饲料标准为:消化率70%, 总糖量50%, 粗蛋白20%, 粗纤维18%)。其主要营养成分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精饲料标准。这项成果已得到农业部和陕西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被列为重点开发推广项目, 进行工业化生产。
在畜禽疾病防治上, 早在50年代, 西北农业大学王建辰教授在陕西省发现山羊结核、山羊伪结核、脑脊髓丝状病和仔山羊白肌病, 并在国内首次做了报道; 通过比较试验, 肯定了青霉素对山羊肠毒血症有显著疗效; 用牛结核菌素诊断山羊结核, 净化了西农大山羊群的结核病; 总结出了牛泰勒焦虫病的输血疗法,在治疗牛焦虫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60年代末至70年代, 王建辰教授与同事们共同攻克了驴马妊娠毒血症, 并在陕西关中地区收治以怀骡为主的驴、马161例, 治愈率80%左右, 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中期, 在国内最早将前列腺素应用于改进家畜繁殖。80年代, 在西北农大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家畜生殖内分泌研究室, 首次建立了乳汁和乳脂放免测定法, 先后对莎能奶山羊、关中驴、奶牛、牦牛、水牛等的不同生理阶段的不同生殖激素水平进行了测定, 揭示出这些动物的内分泌变化规律, 并制订出奶山羊和牦牛早孕诊断的判定标准; 对公山羊溢乳症和驴马妊娠毒血症等繁殖病理进行了研究, 把兽医产科临床诊断方法提高到内分泌监控的水平; 并将放免技术推广到全国30多所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 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校李健强教授等成功地分离出陕西猪气喘病病原地方菌株, 经形态学观察和防病测试鉴定, 符合猪肺炎支原体特征, 从而肯定了多年来流行的猪气喘病的病原为猪肺炎支原体, 否定了由病毒引起的说法。证实了国内猪气喘病与国外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同病异名, 获1979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肖俊杰教授等制成猪丹毒荧光抗体,对猪丹毒杆菌培养物、人工感染小白鼠组织及猪病组织图片染色, 均出现清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1980年又制成猪瘟荧光抗体, 对人工感染病猪死亡前各个时期病料切片染色, 也出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抗体。这两种荧光抗体对猪丹毒和猪瘟的准确、简便、快速诊断方法属国内首创。两项成果分别获1979年和1980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72—1982年, 省农科院牧医所程静毅研究员等收集整理了动物缺硒病文献资料, 调查研究了临床病情, 采集并分析了土壤、小麦、玉米、猪毛、牛毛等, 查明了延安地区南部和咸阳、宝鸡两市北部共24个县为家畜缺硒病发病区, 其余地区为非病区, 紫阳县为富硒区。应用家畜含硒生长素, 口服、注射亚西酸钠, 对缺硒病有显著防治效果, 获1983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