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水产业主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到1992年底止,有127项水产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的成果有97项。主要成果有:
(1) 广西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研究,获1985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2) 非洲鲫鱼的引进与养殖研究,获1978年广西科学大会奖。
(3) 尼罗罗非鱼养殖推广,获1982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4) 池塘混养露斯塔野鲮技术开发。广西淡水渔业所与玉林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协作于1987、1988年进行该项研究。在玉林、南宁两地区和南宁、柳州两市的19个县实施,1987、1988年养鱼面积分别为3 248公顷和4 802公顷,塘鱼总产量分别为8 742.16吨和1.57万吨,比1986年分别增长17.8%和53.4%。1988年塘鱼总产值6 180.84万元,新增产值2 143.29万元,新增税收286.34万元。影响扩大养殖面积达6 670公顷,获1989年度广西星火科技二等奖。
(5) 鱼类细胞核移植育种研究。1978年广西水产所进行“鱼类细胞核移植试验”,1983年又承担“鱼类育种技术和繁殖体系研究”,到1985年获得非洲鲫鱼细胞核移植到鲫鱼细胞质内的移核鱼6种,其中5种移核鱼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并达到性成熟和繁殖后代,后在四川、湖北、广西、上海、北京等省市区推广试养,表明鲤鲫移核鱼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生长比荷包红鲤快11.74%—22.47%,比四川的本地鲤快30.33%;养殖产量比荷包红鲤提高22%;肌肉蛋白质含量比荷包红鲤提高3.7%等。1988—1992年,鲤鲫移核鱼在南宁、玉林、桂林等地推广养殖效果很好。研究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获1986年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颁发的“六五”科技攻关奖;又获1987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6) 南宁市郊区667公顷(万亩)池塘养鱼高产试验示范。南宁市郊区畜牧水产局、广西水产局等单位在南宁市郊区进行该项试验。运用综合养殖技术,采用改造池塘条件,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鱼禽畜综合经营,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两年共产鱼1.17万吨,产值4 691.64万元,新增产值2 909.29万元,投入产出比1:4,投资利润率226.7%,成本利润率130.5%。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90年度广西星火科技二等奖。
(7) 珍珠贝人工育苗和养殖研究。1958年合浦白龙珍珠试验场进行马氏珍珠贝人工插核育珠试验,于1962年获得成功,属国内首创;1966年中科院南海研所和钦州水产所在防城县珍珠养殖场进行马氏珍珠贝人工育苗获得成功,使珍珠养殖进入了全人工培育阶段,从而促进南珠生产稳定发展,属全国突破性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8) 锯缘青蟹人工育苗试验。防城县水产所与广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协作,于1985—1989年进行该项试验,掌握了青蟹培育等关键技术,共育出幼蟹30.6万只,技术达到国内同类先进水平,获1990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9) 尼罗罗非鱼海水养殖试验。1980年钦州县水产局首次进行海水养殖尼罗罗非鱼试验0.2268公顷,效果良好,1981年又在不同盐度海水中继续试验,面积扩大到14.67公顷,当年获得好收成,平均每公顷产量510公斤,最高的达到3.375吨。1982年又放养面积213.44公顷,1983年该县围垦荒滩建成鱼塘477.11公顷,成为全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尼罗罗非鱼的基地县,该成果获1982年度广西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农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0) 中草药防治鲩鱼细菌性疾病研究,获1978年广西科学大会奖。
(11) 鲩鱼土法免疫试验推广获1982年国家农委、国家科委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
(12)鲎试剂制备。广西海洋水产所于1982年进行鲎血变形细胞裂解物的制备工艺研究,制成了鲎试剂,为北部湾鲎资源开发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获国家经委新产品金龙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