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教育教学改革
1.教育体制改革。天津农村教育体制方面大的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次。
❶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改革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建立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的社会主义新教育体系、教育制度,与此同时,也致力于改革旧的教学方法。
❷60年代前期,城乡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在市区实行半工半读,在农村实行半耕半读,这期间农村的半耕半读小学发展较快,1965年农村新入学的小学学生有7.72万人在耕读小学学习。
❸按照中央的部署,1985年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理顺了农村基础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了农村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使农村基础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2.学制改革。天津农村基础教育的学制也曾几次变化,直到1990年,基本上小学的学制是六年,初中为三年,高中为三年。之后,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学制有所改革,变小学初中的 “六三学制” 为“五四学制”,这样,在新旧学制变更期间,就出现了两种学制并存的局面,也有的区县开始试行小学、初中的九年一贯制的学制。
3.德育教育改革。德育教育贯穿于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中小学生重点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 “五爱” 教育。1953年,对中小学生进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教育。50年代后期,幼儿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一些带根本性的改革尝试,增加了反映社会生活、讲解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以及幼儿能理解的革命故事等内容。为了加强幼儿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除了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外,还引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以锻炼体格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此期间,加强了对中小学毕业生开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之后,小学开设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1961年,贯彻《天津市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中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进入80年代后,幼儿的教育内容也增加了思想品德等内容,中小学生则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同时,认真贯彻中小学生行为规范。1988年,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学生和幼儿的德育教育。农村各区县中小学和幼儿园根据各自的实际,寓德育于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使德育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4.教学方法改革。❶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倡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这对肃清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响,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旧的教育制度、改进教学方法、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及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曾出现脱离实际,照抄照搬的倾向。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克服“注入式”、“满堂灌”等旧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强调并加强了复习巩固、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平时考查等教学环节,使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❷60年代初期,纠正了“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恢复正常,重新把教学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强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当堂巩固,当堂消化”。
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综合治理,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健全了各种教学制度,使教学工作重新步入正轨。进入80年代,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在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改革的内容由过去偏重教法改革发展到教材、教法、课内、课外等多种项目同步改革。80年代后期,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电化教育手段进入教学领域,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实验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