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收获机械化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收获机械化,尤其是水稻脱粒机械化快速发展。1954年,省农业厅召开全省新式农具推广会议,确定在全省大力推广使用打稻机。当年,容县农具厂 (今容县农机修造厂)试制成功水田式脚踏打稻机,结束了广西打稻机不能在水田作业的历史。为促进打稻机的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从1955年10月21日起降低打稻机的销售价格,并向购机者提供40%—50%的贷款。至60年代末,人力打稻机已遍及主要水稻产区。在推广应用人力打稻机的同时,60年代还发展了机力打稻机。到1970年全自治区推广的机力打稻机已有16种型号17 559台。1973年进行选型设计,设计出纹杆Ⅰ、Ⅱ、Ⅲ型和刀齿Ⅰ、Ⅱ型全喂入式机力打稻机,在全自治区大量推广使用。由于使用打稻机脱粒,可提高工效,减少损失,经济效益显著,颇受农民欢迎。1980年机力打稻机已达7.30万台,人力打稻机35.93万台。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适应农户经营的小型人力打稻机迅猛发展。1992年拥有量已达219.39万台,比1980年增长5.1倍,12年间,年均递增16.27%。
随着人力与机力打稻机的广泛应用,水稻脱粒机械化(含半机械化,以下同)水平不断提高。1976—1987年,全自治区50%以上的水稻面积使用了机械脱粒。1988年以后,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1992年机械、半机械化脱粒面积202.39万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2.09%。全自治区除少数边远山区外,基本实现了水稻脱粒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水稻收割机械化。50年代中期,从前苏联引进谷物联合收割机,在部分国营农场使用,不适应水田作业,损失率高,效果不好。50年代末,在“大跃进”运动中,推广人力割禾器40多万个,因粗制滥造,性能差,不久全部废弃。60年代末、70年代初,先后研制成功中型全喂入悬挂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和小型稻麦收割机(割晒机),在国营农场和部分农村社队推广使用,1978年拥有量分别为1 022台和289台。由于可靠性、适应性差,利用率低,机收面积最多的1977年为0.69万公顷,占水稻收获面积的0.25%。1979年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规模变小,作物收获时间不一,给收割机作业带来困难,已很少使用,大部分机器已损坏报废。1992年水稻联合收割机只剩21台,比拥有量最多的1978年减少了1 001台,收割机120台,比拥有量最多的1979年减少了250台。1992年机收面积0.4万公顷。
粮食烘干机械化。50—60年代初,广西有原苏联产谷物干燥机3台,在西江、明阳国营机械化农场使用。1973年百色县那毕公社七塘大队竹洲生产队农民利用谷仓、风扇等制成简易干燥设备,吹干稻谷,解决了阴雨季节收获稻谷霉烂变质问题。1975年以后,百色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和广西农业机械研究所相继研制成功稻谷风干设备5HD—25F (Y)型、5HD—12F型、5HD—50Y型谷物低温干燥机,5H—0.2型谷物烘干机,5HD—6F(FS)单(双)层谷物干燥机和5HX—6F谷物循环烘干机。这些烘干机干燥后的谷物品质好,无污染,已在自治区内推广使用,至1980年拥有量达2 835台。但从1981年开始逐年减少,到1992年全自治区仅剩11台。
此外,从60年代至80年代初,广西相继研制成功机力玉米脱粒机、甘蔗剥叶机、甘蔗联合收获机(有庆丰4GZ—1型腹挂整秆式和4Z—90型自走切段式)、花生联合收获机、花生摘果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旱地作物收获机械。但除玉米脱粒机外,均因性能不够理想、可靠性差未能推广使用。1992年全自治区有玉米脱粒机15 057台(其中机力脱粒机5 480台)。主要分布于百色地区,占总量的54.69% (其中机力脱粒机占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