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加强渍涝、盐碱化改良理论研究和治理规划
从50年代起,针对荒地开发的需要,对盐碱荒地的盐分冲洗及白僵土、湖底土的改良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治理次生盐渍化方面进行了盐斑地改良、放淤改良、耕地防盐措施和种植耐盐作物等试验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完成了白僵土的形成、土壤盐渍化分级标准、作物耐盐极限、地下水动态观测、地下水临界深度和淡灰钙土定位观测试验等理论研究。
70年代,开始机井排水改造盐碱地,井、沟、站结合抽碱换淡,冲洗盐碱等,其中白僵土改良试验成功,得到国内外的重视。进而对井、沟、站结合治理盐碱地的机理和效益进行分析,肯定了水利技术措施的作用和效果。地下水动态观测在盐渍化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关系的分析,确定了灌区灌前地下水埋深1.8米为控制土壤返盐的临界深度。
1990年,系统、完整地制定了宁夏渍涝、盐碱中低产田治理规划,确定了初步和高标准治理的治理标准,为今后渍涝、盐碱中低产田大规模的连续改造治理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