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贵州省六个一级综合农业区
1. 黔中丘原农、牧、林城郊农业区。本区位于贵州省中部,以贵阳市为中心,北至大娄山,南迄独山—紫云一线北部,西起金沙—六枝,东抵余庆—丹寨,包括贵阳市及安顺、遵义、毕节3个地区及黔南、黔东南两自治州所辖39个县。土地总面积5.3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46%。耕地面积为127.86万公顷(农业区划调查数,下同),其中田51.192万公顷,占40.04%;土76.67万公顷,占59.96%。垦殖指数23.82%。现有林地95.71万公顷,占本区土地面积的17.84%,其中有林地55.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0.27%; 牧地120.512万公顷, 占22. 46%; 园地2.81万公顷, 占0.52%; 水面8. 534万公顷, 占1.59%;田土坎22.56万公顷,占4.21%;荒山荒坡85.894万公顷,占16%;难利用的石质山地52.64万公顷, 占9.87%; 非农业用地19.43万公顷, 占3.60%。人口1 139.96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 的38.88%;人口密度为212.5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906.66万人,每农业人口按农业区划调查平均有0.14公顷耕地。本区属贵州高原的主体部分,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通称丘原,地形较开阔,相对高差较小,切割较浅。本区处于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农业开发历史较早,经济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省内粮食、油菜籽、烟草、茶叶的主产区。畜牧业基础较好。区内工业城市集中,交通方便,农产品市场广阔,农业商品率较高,地下矿藏资源、水能资源、旅游风景资源丰富;农村工副业、建筑、商业及服务业等发展较快,是省内农村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本区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
农业生产条件、特点: 岩溶地貌发育,地势平缓;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壤以黄壤为主,中低产田土比重较大;农田水利建设有待加强;人均耕地少,但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能源较丰富,地下矿藏多;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本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是: 农村商品经济开始起步,但经营水平较低;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畜牧业以养猪为主,草食牲畜与家禽,水产养殖正在发展;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较重;城郊农业有一定基础,但副食品仍供不应求。
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方便、城镇消费市场广阔、工业基础较好等有利条件,以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配置,以农为主,农林牧副渔并重,发挥区域优势,农工商配套经营。继续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实行集约经营,把本区建设成为省内主要的粮食、油菜、烤烟、茶叶、水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蔬菜、肉、蛋、奶、禽、鱼、鲜果为主的城郊农业,以满足城市人民生活与市场的需要;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营造乌江流域防护林,大娄山、苗岭水源林和旅游风景林,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发展以农产品加工、采矿、建材、建筑、商业、交通运输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个体、集体、私营经济,逐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相应地减少农业人口。同时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
2. 黔北中山峡谷林、牧、农多种经营区。本区位于贵州北部,与四川接壤,包括沿河、道真、正安、桐梓、赤水、习水、仁怀等县及绥阳、务川县的大部和遵义县的一部。土地面积2.2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89%。耕地面积44.41万公顷,其中旱地占65.92%,垦殖指数19.55%。现有林地面积54.98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21%;园地1.02万公顷,占0.45%;水面3.796万公顷,占1.67%;荒山、荒坡49.75万公顷, 占21.9%; 田土坎7.84万公顷, 占3.45%;难利用石质山地8.87万公顷,占3.9%;非农用地8.30万公顷,占3.66%。总人口357.5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2.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7.4人;其中农业人口339.51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3.12%。本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地农业区,经济林、用材林和畜牧业均有较好基础,发展潜力很大。
农业生产条件、特点: 地貌以中山峡谷为主,平坦地面少;气候温和湿润,夏旱与秋季低温对农作物威胁较大;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土壤以黄壤为主,耕作土壤肥力偏低;矿产资源相对较少,区内交通运输不便,山区文化教育较落后。本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是: 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农村经济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林业基础较好,生产潜力很大;粮食生产水平较低,是省内粮食紧缺地区之一;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面积零星分散;畜牧业以猪、黄牛、山羊为主,草食畜牧业和养蜂业有很大发展潜力。本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森林破坏严重,山地垦殖过度,水土流失严重;25度以上陡坡地占耕地的一半以上,亟需分别停垦或梯化;交通运输困难,大批土特产品不能外运;文化科技水平低,区域优势未能发挥,二、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发展方向: 从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山地资源入手,以林为主,林、牧、农综合发展。认真改造中低产田土,挖掘增产潜力,持之以恒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发展油菜、甘蔗、蚕茧、茶叶、麻类、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和柑桔、香蕉、荔枝等亚热带水果,建立区域优势商品基地;狠抓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建设好大娄山山脉防护林体系;发展以楠竹、杉、松、柏,阔叶树为主的用材林和油桐、乌桕、油茶、核桃、板栗、杜仲等经济林,逐步把本区建设成为较大规模的林木基地。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丰富的蜜源,大力发展黄牛、山羊、兔和养蜂业,建成草食牲畜基地,并相应发展与之配套的皮革加工业。采取更积极的态度鼓励个体、集体发展农林牧主副食品加工、运输和商业企业。要实行更优惠的政策,以林保农,以农促牧,林、牧、农综合经营,农工商全面发展。
3.黔东北低山中山丘陵农、林、牧、油料、自然保护区。本区位于贵州东北部,包括松桃、铜仁、玉屏、江口、印江、思南、石阡、镇远、施秉、岑巩等县和万山特区及德江县的大部分乡。土地面积2. 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2.2%。共有耕地30.78万公顷,占全省耕地的8.06%。垦殖指数为14. 21%,其中水田占59.85%,旱地占40.15%。现有林地面积68. 7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96%,森林覆盖率17.5%;草地49.68万公顷,占23.1%;园地0.26万公顷,占0. 12%;水面4.36万公顷,占2.03%;荒山荒坡36.97万公顷,占17.19%;田土坎5.43万公顷,占2.53%;难利用石质山地7.744万公顷,占3.6%;非农业用地11.034万公顷,占5.13%。总人口为309.2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 55%;(其中农业人口288.39万人,占总人口的93.24%),平均每平方公里143.8人。除汉族最多外,还分布有苗、侗、土家、彝、回、仡佬等民族。
农业生产条件、特点:低中山丘陵为主,坝子较多,土层较深厚,肥力中等;热量充足,降水丰沛;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自然风光秀丽,矿藏较多;能源不足,交通不便。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征是:耕作较精细,种植业生产水平较高,林牧业较发达,名特产品在省内有重要地位。
发展方向: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林牧协调发展,名、优、土、特产品产量有更大幅度的增长;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开发能源,加快农村交通建设,以农林牧主副产品的综合加工和深度加工为主,发展农村工业,并与之相适应地发展运输、商业、建材建筑业及服务业,进一步重视文化教育及科技事业的发展。要切实管理好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4.黔东南中低山丘陵林、农、牧、渔区。本区位于贵州东南部,包括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全县及三都、荔波、凯里的一部分乡镇。土地面积2. 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81%。耕地15. 9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的4.12%,垦殖指数7. 66%。耕地中,田占75. 85%,土占24.15%。林地97. 52万公顷,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46.9%,森林覆盖率达30.07%;草地52. 7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5.36%;园地0.198万公顷,占0.1%;水面5.568万公顷,占2. 63%;田土坎2. 81万公顷,占1.35%;荒山荒坡27. 58万公顷,占13.26%;难利用石质山地2.25万公顷,占1.06%;非农业用地3. 344万公顷,占1.61%。本区总人口238.3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1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4.63人。主要民族有汉、苗、侗、水、仡佬、回、土家族等。农业人口216. 73万人,占本区人口的92.02%。农业人口平均耕地0.073公顷、草地0.249公顷、林地0.45公顷,是本省森林覆盖率最高、水田比重最大、林业最发达的地区。
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土壤耕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田多土少;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旱和“倒春寒”较重;森林资源丰富,是省内用材林、经济林基地;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稻田养鱼有较好基础。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很不发达;区域优势远未发挥,虽为林区,林地面积为耕地面积的5倍,但林业收入仅为种植业收入的39.4%。
发展方向:发挥林业优势,以林为主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推广农业适用技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在尽快实现粮食自给的同时,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建立水果、茶叶基地;加速文化科技和交通建设,逐步发展二、三产业。
5.黔南山原、山地、河谷农、林、牧、暖亚热带水果,防护林区。本区位于贵州南部和西南部,包括兴仁、兴义、贞丰、安龙、册亨、望谟、罗甸等全县和盘县、普安、晴隆、关岭、紫云、平塘、独山、荔波等县的部分乡镇。本区共有土地面积2.9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6.8%。耕地面积54. 60万公顷,其中水田占29.04%,旱地占70.96%,垦殖指数18.45%。林地面积40. 98万公顷,占本区总面积的13.86%,森林覆盖率为7. 32%;草地93. 84万公顷,占本区面积的31.7%;园地0. 32万公顷,占0.11%;荒山荒坡60.3万公顷,占20.38%;水面2. 21万公顷,占0.75%;田土坎9. 636万公顷,占3. 26%;难利用石质山地28.496万公顷,占9.63%;非农业用地5.542万公顷,占1.87%。本区总人口343.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72%。农业人口329. 28万人,占本区总人口的95.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6. 13人。本区人口除汉族最多外,依次为布依、苗、水、回、彝等兄弟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农业区。
农业生产条件、特点:山地为主,河谷深切,岩溶地貌发育;热量丰富,冬季温度较高,有利于冬季农业的发展;降水充沛,夏湿冬干气候明显;土壤以红壤、黄红壤为主,多数耕作土壤肥力较低。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是:农业开发历史较晚,耕作粗放;水利化程度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经济作物种类多但零星分散,商品率低;养殖业基础较好。
发展方向:要在抓紧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地区的热量优势,大力发展南亚热带水果和冬季蔬菜等冬季农业,逐步建立甜橙,香蕉和早熟蔬菜基地;开发利用草场,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建立商品牛基地;封山与营造相结合,发展杉木、椿木和泡桐等速生优质树种为主的用材林和以油桐为主的经济林,南北盘江、红水河沿岸要大力营造防护林。
6. 黔西高原中山农、牧、林、温带水果区。本区位于贵州西部,包括大方、毕节、纳雍、赫章、威宁、水城等县的全部和盘县、织金、六枝、晴隆县的一部份乡镇。土地总面积2.7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5.82%。耕地面积108.07万公顷,其中旱地占92.75%,垦殖指数高达38.77%。林地34.2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2.3%,森林覆盖率5.45%;草地63.79万公顷,占22.89%;园地0.35万公顷,占0.12%;水面1.997万公顷,占0.72%;荒山荒坡18.594万公顷,占6.67%;田土坎19.07万公顷,占6.84%;难利用石质山地23.56万公顷,占8.54%;非农业用地9.01万公顷,占3.23%。本区总人口543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18.5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94.8人;农业人口504.9万人,占本区总人口的92.8%。本区除汉族外,还有彝、苗、回、布依等兄弟民族。
农业生产条件、特点: 地势高亢,山地起伏大,高原面较平坦;气候温凉,日夜温差较大,太阳辐射较强;降水较少,冬春干旱,春夏之交多冰雹;土壤以黄棕壤、黄壤为主,中低产田土比例高;水利条件较差;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垦殖指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1个百分点。本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是:以旱粮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山地生态环境恶化;中低产田土比重大,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人均占有粮食为全省最少的一个区;经济作物种类多,烤烟产量仅次于黔中区,在省内占重要地位;温带经济林、果种类多,生漆、核桃产量分别占本省产量的36%、50%,是全省苹果、黄梨等温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区内矿藏资源丰富,小型采掘业基地较为普遍。
发展方向: 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依靠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在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步降低垦殖指数;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以水源涵养林为基础的防护林体系;巩固和发展畜牧基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走农、林、牧、副、渔相结合,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的道路。同时,加速发展交通、文化教育事业,争取尽快改变生态劣化和人民贫困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