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蚕桑
新中国成立以前, 江西的蚕桑生产起点很低。1949年, 全省的蚕茧产量仅11吨。1956年开始, 全省有计划地发展蚕桑生产, 常年产茧量在100~150吨之间, 少的年份只有几十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省委、省政府把蚕桑生产列为重要内容, 再次作出部署。1980年冬, 修水县决定发展万亩河滩新桑园, 其声势之大, 在江西蚕桑史上实属罕见。1981年冬, 省农业厅在修水县召开蚕桑生产会议, 参观修水县河滩栽桑现场。会后, 全省各蚕区掀起了开发河滩栽桑热潮。1982年, 全省蚕茧产量突破500吨, 达到544.5吨, 其中率先开发河滩栽桑的修水县为300.4吨, 占全省总产量的55.17%。1989年,省政府决定实施 “蚕桑工程”, 全省掀起了又一个发展蚕桑生产热潮, 有力地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促使蚕茧产量连续3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到1992年,全省蚕茧产量达到1.5万吨。在全国的排位也由原来的第14位上升到第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