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节水灌溉
天津市从70年代初就呈现缺水状况,并逐年加剧,水资源在农田灌溉中浪费十分严重,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较低。当时提出,“大搞农业自备水源,发展节水型农业” 的方针,开始在农田灌溉中推广应用防渗渠道、低压暗管、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1.防渗渠道及低压管道。60年代,天津市少数农村开始兴建防渗渠道。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1974—1978年间选择部分井灌区建防渗渠道。1981年,推广使用砖石、混凝土槽 (板)、三合土等防渗材料建设防渗渠道,至1984年建成防渗渠道1 547千米。从80年代初开始试验缸瓦管、水泥管做输水管材和推广暗管输水,并试制成功内衬塑料软管、外护圬土的输水管材,均获成功。1983年秋,蓟县白涧乡太平村试验成功硬塑料管道输水成功。开创了天津市暗管输水灌溉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实施地面渠道防渗、地下管道输水等节水工程措施,效益显著。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由原土渠输水的0.55提高到0.93以上。每公顷耕地原用水按4500立方米/公顷计算,年公顷节水1 830立方米,6.666万公顷耕地年节水1.22亿立方米,每公顷增产1 650千克,水利分摊系数取0.4,年增产4400万千克。同时,其节能、节工、节地效益都较为显著。
由于各区县使用灌溉水源不同,输水形式也不同,在井灌区发展较多的是暗管输水,而在地上水源灌区则采取防渗明渠来降低输水损失。到1995年,防渗管渠6 010千米,其中防渗明渠2 397千米,输水暗管3 613千米。按国家规定节水灌溉标准面积亩均防渗渠道不低于6米计算,全市渠道防渗控制标准面积为6.666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8.8%。
2.喷灌及滴灌。从1974年开始进行喷灌试验。试验表明,喷灌具有节水、节电、增产的优点,并且能够利用井水、坑塘底水、河沟余水开机灌溉。到1979年,共发展喷灌设备325台套。1981—1983年连年干旱,移动式喷灌作为抗旱措施得到较快发展。在3年里,共发展喷灌设备2 516台套,其中移动式喷灌机2 442台套,占97%。
喷微灌与地面畦灌相比,在种子、施肥等相同条件下,比畦灌省水55%,增产20%。到1995年,喷灌、滴灌台数达992台,装机容量0.969万千瓦,灌溉面积0.382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