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第三产业 (五) 第三产业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由于受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格局的制约和农村经济水平低的限制,全区农村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农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适合丰台区特点的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在数量、规模和档次上都获得了全方位发展。1995年全区农村第三产业达到1 118家,收入230 319万元。 (1)商业、饮食业、服务业。1949年,丰台区农村有少量的个体小店铺,农业合作化后停止营业。1950年,开始建立供销合作社。1978年起农村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逐步兴起。1982年南苑乡花园村自筹资金建起了首家农民自办的涉外饭店——侨园饭店。继侨园饭店之后,一批大型饭店和娱乐设施拔地而起。闻名京城的岳各庄、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和亿客隆商场等商业设施也相继建成。到1995年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企业已发展到754家,职工12 826人,收入184 298万元,成为丰台区农村第三产业的主体。 (2)交通运输业。1949年,丰台区农村只有为数极少的马车、平板三轮、排子车及驮力,从事以短途为主的货物运输。1958年,全区社队共有汽车15辆、拖拉机11台、马车2 700多辆,农忙时地头田间作业,农闲时搞运输。70年代末丰台区开始有专业运输企业。1978年全区农村运输企业有7家,职工479人,年收入739.2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运输业逐年发展,运输装备水平和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到1995年,全区农村有专业运输企业347个,职工3 501人,收入9 357万元,利润总额1 094万元。 (3)旅游业。丰台区农村旅游业起步较晚。1991年区政府明确提出加强旅游资源和景点的开发建设,逐步把丰台区建成首都的新型旅游娱乐区。“八五”期间,建成了吸引众多游客的世界公园。这个公园以世界各国名胜微缩景点为主体,按照五大洲版图划分为17个景区,设置了100多个景点,将世界名胜、风土人情、科普娱乐、艺术欣赏和人文景观荟萃一园。世界公园的建成和极佳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了丰台区旅游业的发展。1994年,全区旅游业收入达到2.6亿元。 ☚ (四) 第二产业 三、农村社会发展 ☛
(五) 第三产业 (五) 第三产业门头沟区的第三产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之前一直发展滞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按照“走出山区建山区,走进市场奔富裕,靠山吃山会吃山”的发展思路和“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就业比重逐年提高,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2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1%,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 商品市场活跃,购物环境进一步改善。1995年全区有商业网点5 100个,其中商委系统直管的有473个,遍布城乡,发挥了国有商业、供销社商业的主导作用。全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9.1亿元,其中商委系统5.9亿元,上缴税金191万元。城乡个体工商业户5025户、从业人员6 801人。其中农村3 397户、从业人员4 671人,营业额近4000万元,起到了活跃城乡经济的重要作用。 金融保险业有长足发展。1995年末,全区银行存款余额2.0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4亿元,存贷差为6.64亿元。保险业务收入2091万元,全年理赔总额966万元。 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开发、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接待能力增强。全区各乡、村瞄准日益发达的旅游市场,利用全区“三山”、“三寺”、“两涧”、“两河”及山村野趣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1995年全区从事旅游服务的宾馆、招待所等29家,床位5 170张,接待游客78万人次,旅游收入6 300万元。 房地产开发起步。到1995累计完成投资额1.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0.83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5.7万平方米。 ☚ (四) 第二产业 (六) 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 ☛
(五) 第三产业 (五) 第三产业(1)商业饮食服务业。新中国成立后,房山的商业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繁荣城乡市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1978年以后,商业服务业坚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使全区国有商业和供销社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加快,先后在房山、燕山、良乡等地建起了几十座规模较大的购物商场,各乡、镇所在地建有较大的中心商店。1995年全区有商、饮、服营业网点16 638个,是1978年的19倍。个体网点达13925家,星罗棋布,十分活跃。全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0.6亿元,是1978年的1.8亿元17倍,自1992年以来在远郊区县保持领先地位。 (2)财政金融。1970年以前,财政、金融机构分设,1970年财政税务部门合并,从1973年5月开始,财政金融部门陆续分设,并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亿元,是1978年3 261万元的4.9倍。各项税收3.5亿元。各专业银行吸收各类存款余额81亿元,各类贷款累计余额33亿元。 (3)旅游业。1985年以后,房山旅游业发展迅速。1990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房山经济发展三大行业突破口之一,加大开发建设力度,逐步形成行业优势,在全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带动作用。到1995年底,全区用于文物修复、资源开发、景区景点建设的资金3.6亿元,有20多个景区、景点向游人开放。同时旅游服务配套设施逐渐增多,宾馆饭店、旅游服务专门机构、旅游专线等各项设施配套,经济效益逐步增加。1995年全区共接待游客231.8万人次,旅游收入6 332万元,实现利润732.3万元。房山区旅游业形成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四大旅游系列:一是以云居寺、上方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系列;二是以十渡、百花山、石花洞为代表的山野风光系列;三是以周口店猿人遗址、琉璃河西周遗址为代表的古遗址系列;四是以窦店、韩村河、南韩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 (4)房地产开发业。房山区的房地产开发业从1984年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1995年底全区共开发6个住宅小区,建楼101栋,42万平方米,为3 915户15 666人解决了住房问题。1995年房地产业开发总量51.7万平方米,实现利税总额400万元。 (5)农村商品流通及市场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房山区委、区政府把活跃商品流通,加强市场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使全区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贸畅其流、城乡一体的流通格局。先后建起了房山人民商场、商业大楼、购物中心、商业城、顺发商场、华容商场等大中型商场,营业面积达5万平方米。同时,加快集贸市场建设,到1995年全区共建起各类市场54个,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4.3亿元,居远郊区县首位,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方便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 (四) 第二产业 (六) 农村对外开放及外向型经济 ☛
(五) 第三产业 (五)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前,昌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3.3亿元,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40.0%。 (1)商业服务业。服务网点、市场网络不断完善。1995年,全县商饮服业营业网点达9 684个,营业人员2.3万人,其中新建的新世纪商城已步入亿元商场行列,商业大厦、星城商场等一大批大中型商场的建成开业,改善了购物环境,方便了人们购物。商业改革不断深化,搞活了机制,盘活了资产。199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8.90亿元。 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业、搞活大流通为方向,加快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1995年发展各类集贸市场39个,商品成交额2.4亿元。 (2)财政金融。各类专业银行齐全,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成立了人民保险公司财险、寿险公司,太平洋公司也在昌平设立了分支机构。到1995年底,各银行存款余额42.6亿元,贷款余额31亿元;保险业收入2 800万元,理赔支出1400万元。 (3)旅游业。资源丰富、设施配套。县设有旅游局、十三陵特区等旅游管理部门,制定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先后修复了十三陵神路、昭陵、思陵、献陵、居庸关、银山辽塔等古迹;新建了北京九龙游乐园、航空博物馆、明皇蜡像宫等景点;开发了大羊山、虎峪、白羊沟等自然风景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拥有宾馆7个,旅游商店20家,定点餐厅14个,旅行社3个,车队30个。1995年共接待中外游人805万人,旅游收入2.5亿元。 (4) 房地产开发。从1986年起步,以城镇危改和新农村建设为主,发展迅速。1995年全县房地产开发项目58个,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共完成投资4.7亿元,竣工50万平方米,其中农民住宅楼7万平方米。立汤路两侧和京张路两侧的房地产开发带已具雏型;回龙观、东小口、南郝庄等一批住宅小区初具规模。 ☚ (四) 第二产业 (六) 农村对外开放及外向型经济 ☛
(五) 第三产业 (五) 第三产业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左”的干扰,顺义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按照“立足本县,挤进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在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1995年三产增加值13.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7%,就业比重达到33.5%,超过了第一产业。 (1)商业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1995年全县零售商业网点发展到1.4万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商业网点257个,营业人员523人。营业网点中,农村有1.09万个,从业人员1.66万人,分别占77.9%、58.9%;私营个体网点1.33万个,1.57万人,分别占95.3%、55.6%。全年完成商品销售额43.5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1.17亿元,实现利润1亿元,上缴税金4 718万元。提供增加值3.84亿元,占第三产业的28.6%。进入90年代后,累计投资4亿多元,先后建成西单联营商业大楼、顺义商厦、明珠商厦、国泰大厦、城乡联营商业大厦、家电商城等一批大中型商场,优化了购物环境,提高了消费档次。同时,商业改革不断深化,27个大中型商场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增、扩股2000万元;面向社会拍卖小门店62个,租赁252个,盘活存量资产1 250万元,增强了商业的生机和活力。 (2) 金融保险业。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建设、工商、农业等专业银行。保险业恢复和新建了中国人民、太平洋、平安等保险公司。1995年,全县金融机构共有36个,从业人员1 449人。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6.7亿元,人均7350元,其中农村22.05亿元,人均4 930元。贷款余额50.6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3倍。全年保险业务收入达4200万元,比1990年增长1.8倍。 (3)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潜力大。1994年组建了旅游局和旅游开发公司,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在潮白河清水区内,建成北京乡村高尔夫球场和北京高尔夫球俱乐部、乡村赛马场、顺翔赛车娱乐城、马坡垂钓宫和绿色渡假村;在焦庄户旅游观光区内扩建了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唐指山风景区和芦荡新村的开发也已起步。1995年,旅游人数达35.0万人,收入3 500万元,从业人员近3 000人,显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4)房地产业。顺义县房地产开发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迅速发展,1994年形成高潮。1984—1995年累计完成投资金额22.2亿元,土地开发面积达955公顷,住宅竣工面积155.3万平方米。到1995年,全县共有各种类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5家,从业人员736人,固定资产近3.5亿元,年产值7亿多元,增加值2.35亿元,在第三产业中占17.5%,占有重要的地位。 (5)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1995年新办县外网点300个,其中北京250个,外埠50个,使全县县外网点达到近千个,总营业面积13万平方米,从业人员万余人,年销售额4亿元。各类集贸市场发展到55个,其中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辐射12个省、市的副食品集散地。1995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款达到7.8亿元。 ☚ (四) 第二产业 (六) 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 ☛
(五) 第三产业 (五) 第三产业1300年前,京杭大运河就给通县带来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史书记载当时商户贩贾曾达到1500多户。20世纪初运河停航,商贸衰落下来,但仍有一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传统的经济模式和“左”的影响,通县的第三产业发展较第一、第二产业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按照把通州建成京东商贸中心和北京最大卫星城的总体目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99亿元,是1990年3.28亿元的5.2倍,其中农村三产增加值6.08亿元。 (1)商业饮食业服务业。199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29.9亿元,是1990年7.2亿元的4.2倍。“八五”期间,先后新建、扩建了人民商场、银地大厦、金鼎大厦、通州百货商场、华联商厦、新华市场、潞洲商城等大中型商场,提供了良好的购物环境,提高了消费档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农村商品流通。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1995年,全县有农贸市场39个,贸易成交额达11.6亿元,其中,作为北京五大交易市场之一,也是国家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八里桥交易市场成交额达6.9亿元。 (3)金融保险业。金融机构现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保险机构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1995年,金融机构从业人员1 175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4亿元,人均6200元,居京郊前列;贷款余额达到40.6亿元。保险业务收入达到4 920万元。 (4)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从80年代末迅速发展。1995年,全县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1家,从业人员520人,年建安产值4.6亿元。累计投资达14.9亿元,住宅竣工面积124.3万平方米。 (5)旅游业。通县旅游开发起步较晚,现《通州运河源风景旅游区规划大纲》已经首都规划委员会批准。在北运河源头和潮白河中上游分别建成了集娱乐、健身、度假于一体的齐天乐园、潞潮游乐园和碧波游乐园等新的旅游景点,推出了田园观光旅游项目。随着通州运河源风景旅游区规划大纲的逐步实施,通县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又一理想场所。 ☚ (四) 第二产业 (六) 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 ☛
(五) 第三产业 (五) 第三产业平谷县一、二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而且使充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1)商业服务业。40多年来平谷县商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解放初,商业服务业以私营为主要形式。50年代中、后期,形成以国营为主导,供销社为助手,公私合营和个体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制。六、七十年代,计划市场的范围越来越大,大大限制了商业经济发展,个体私营商业被取消,导致商品流通基本上只有国合商业一条流通渠道,“买难”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后,通过改革商业经济体制,形成了国有、集体和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体制,自由市场范围渐趋扩大,集市贸易走向活跃,商业流通渠道日益拓宽,商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1986—1990年,平谷县商业“买全国卖全国”,形成大流通格局,全社会商品零售额成倍增长。1990年,全县商品零售额达4.6亿元,是1985年的2.3倍,是1978年的5.9倍。“八五”期间,平谷县狠抓市场体系建设和国合商业机制转换,实行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继续扶植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继续开展外购外销,使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到1995年,在全国建立购销网点150多个,县内商饮服修各业营业网点达到8 800个,大小市场达到75个。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1亿元,是1990年的2.4倍,是改革开放前的14倍。 (2)旅游业。平谷自古即为旅游胜地,历史上曾有“峨嵋耸翠”、“独乐清波”、“泃河晚渡”等八景区,但多遭破坏。旅游业的重新起步是在80年代中期。1985年,平谷县金海湖公园正式开放,1986—1989年,金海湖景区年接待游人60多万人,旅游收入100万元左右。1990年,金海湖成功地承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部分水上项目,知名度迅速扩大。以此为契机,平谷县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多元化开发,不断开辟新景点,初步形成了以金海湖、京东大峡谷为主的旅游景点群,旅游收入连年增长。全县旅游收入1990年仅为210万元,1992年迅速增到830万元,1995年猛增到5 045万元,旅游业已初具产业规模,成为平谷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产业。 (3) 房地产业。平谷房地产开发业起步于90年代,主要是在金海湖景区进行房地产开发。金海湖风景区总面积22平方公里,可供开发投资的有别墅区和游乐区。有6个单位在此建起了度假村。南湖别墅区内,深圳、内蒙古等多家公司已动手兴建。金海湖房地产开发公司还先后同美国OTC等几家大公司签订了金海湖房地产开发合同,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县城及其附近地区也进行了房地产开发,在投资上出现了多元化结构、多层次开发的格局。共已开发出上百栋商品住宅楼,面向全社会出售,实现销售收入6亿多元。 (4)金融业。解放以后,平谷县金融业逐步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平谷县金融业迅速发展。1949年到1977年,平谷县拥有人民、农业、工商3家银行,1978年底增建建设银行。但是长期以来,平谷金融业发展不快,贷款与存款余额信贷结构单一,数额不大,其中,工业贷款1983年以前一直徘徊在三四百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扩大,生产与建设不断发展,平谷金融业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发展更为迅速。金融部门积极组织资金,1985年全县贷款达到1.5亿元左右,是1983年的3倍,是1978年的5倍;城乡储蓄余额达到1.76亿元,是1978年的3.5倍。“七五”至“八五”时期,金融部门加大引资力度,组织资金,同时调整信贷结构,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重点投向农业、国营大中型企业技改、科技开发等领域,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经过10年努力,1995年全县贷款余额达到23.77亿元,比1985年增长将近15倍。经济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富裕,反过来又有力地支持了金融业发展。1995年,全县城乡储蓄余额达到18.93亿元,是1985年的10.7倍。贷款余额与城乡储蓄余额的大幅度增长,有效地保证着平谷县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 (四) 第二产业 (六) 对外开放与外向型经济 ☛
(五) 第三产业 (五) 第三产业北辰区由于地处北运河畔,自古就是商贸流通要衢。改革开放以来,北辰区充分发挥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坚持集体、个人一起上,实施整体推动,重点突破,大量吸引本市及外地客商,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形成了以区政府所在地为中心,12个乡镇为基点,七条主要道路为轴线的三产总体发展格局。到1995年,全区第三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7.5亿元,其中农村第三产业营业收入19.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3%和24%。 市场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到1995年底,全区建成了汽车、建筑陶瓷、缝纫机械等各类专业市场33个,年成交额突破4亿元,新建霞光商城、福临商城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 仓储运输业不断壮大,充分利用沿线靠站优势,加强了 “三位一体”管理办法,全区总运力达到4.7万吨,组建了8个大型骨干车队,开辟了集装箱港口运输和跨地区联合运输业务,运输收入达到6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落实了各项鼓励扶持政策,强化支持、管理和服务,到1995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9 700万户,私营企业达到501家,产值超百万元的有26家,其中4家企业产值超千万元。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产值3.95亿元,三产营业额5.14亿元。 ☚ (四) 外经外贸 四、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 ☛
(五) 第三产业 (五) 第三产业1995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其中:交通仓储邮电业2.17亿元,占20.67%;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2.89亿元,占27.52%;金融保险业1.72亿元,占16.38%;房地产业0.45亿元,占4.29%;其他行业3.27亿元,占31.14%。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24.4%。 在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服务业占有重要位置。1995年全县共有商业贸易机构8 703个,个体商店8 299个,饮食服务业机构(含个体)2 140个,从业人员33 554人。当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4.66亿元。 ☚ (四) 外向型经济 四、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 ☛
(五) 第三产业 (五) 第三产业1995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9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4%。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8.2亿元,比1978年增长10倍。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到1995年,全县拥有各类集贸市场34个,占地41万平方米。全年完成集市贸易成交额3.5亿元。芦台集贸市场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建于1992年的芦台贸易开发区已成为本县市场的龙头,区内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营业楼房257幢、84 971平方米,入区投资商户达188户,区内设蔬菜、果品、建材、木材、小食品、水产品等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吸引了北京、天津、唐山、山东等地客商来开发区经营或采购,日客流量达2万人次,日成交额100万元左右。 ☚ (四) 外向型经济 四、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 ☛ 00011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