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 改革开放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 改革开放时期

(五) 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农村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恢复发展科协组织。1983年以后,全省恢复和建立了市 (地)、县科协组织97个,其中单独建制23个。恢复和新建学会、协会、研究会1 257个,会员96 931人。各地公社也陆续建立科协组织,到1992年全省乡镇科普协会发展到2 300多个。一些县(市)科协还在部分行政村、农场和乡镇企业中建立了科普(科技)小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由1981年的2个,发展到1992年的3 895个;村科普组织发展到2 500多个。全省基本形成以城市科协为中心,以学会为依托,以县科协为枢纽,以乡镇科普协会为基础,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重点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科普网。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浙江各级科协根据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普及种植、养殖、加工等适用技术的同时,积极帮助开发新产品,帮助农村企业组织技术攻关,全面开拓农、林、牧、副、渔、工各业的商品生产门路。余杭县为了强化农业基础,首先探索在农村建立科技示范户的新形式,县科协从1986年开始到1989年,全县建立起县、区、乡 (镇)三级科技示范户1 552户。到1992年,全省发展和培训了各类科技示范户4.8万多户,科普示范基地近2 000余个。事实表明:农村科技示范户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起到农村科技推广的“二传手”和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开拓者”的作用;而且,农村专业商品生产的集约程度更见提高,并促使 一批新兴的养鸡、养鸭、养兔、育珠、葡萄、柑桔、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陆续在各地涌现。
2.编印科普宣传资料。全省1 759种,170万余份科普资料;创办科技报的市(地)县科协有23个,总发行量25万份。1981—1983年,先后拍摄了《国土卫士》、《两栖树》等5部彩色科教片,均获得国内外的好评。1987年,配合中国科协声像中心等,先后拍摄了《番茄丝酿醋》、《张天津的生态农业》等9部农业科教片,并在中央和浙江电视台的农村致富栏目中分别播出。全省市(地)、县科协陆续配备了科普宣传车123辆,并办成“科技大篷车”、“传经送宝车”。
3. 创办科技服务实体。围绕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需要,浙江的许多县、区、乡镇科协还在农村建立了各种业务性的技术服务机构。1988年,全省有79个市、县办起各种科技服务实体92个。服务内容和范围从提供信息、参谋咨询、规划设计、培训人才到技术转让;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到农工商综合经营; 从产前服务到产后服务。
4. 开展科技培训与教育活动。从1987—1992年的6年中,浙江各级科协每年完成短期适用先进技术培训的人(次)都在百万以上。全省共有农函大 (分校) 68所,招生2.4万余人;设500多个班,累计招生7万余人,结业率约占招生数的80%上下。全省建立的“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村科普学校有320所,注册学员1万余名。为了推动广大农村妇女投入“双学双比”活动,浙江科技系统还组织参赛妇女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累计1 257期,培训62.4万人(次)。丽水、金华、磐安、永康等县科协开办了农函大女子专业班,近三年中,累计招收女学员7 400余名。为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还开展了表彰先进活动。从1990年起.浙江省在农村开展了“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建设科普乡 (镇)、村”活动。1993年3月,在全省科普工作评比中,评出并表彰的 (1991—1992年度)先进集体有省农学会、永康市科协等155个,先进工作者147人,先进县(市)科协10个,“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个,科技示范户246户。

☚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农村科普组织及活动形式 ☛

(五) 改革开放时期

(五) 改革开放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省为了改变食油的紧张状况,实行“放宽政策,搞活经营”的一系列措施。在生产上采取扶持政策,如

表5-2-9 1966—1977年食油产、购、销情况


单位: 吨


年度产 量收购量(含大
豆榨油回收)
销售量购销差额净调出(+)
调入(-)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47 700
42 505
54 120
53 810
56 115
59 005
67 240
52 095
74 205
58 265
54 070
52 980
22 235
18 105
23 810
24 810
23 945
22 360
27 915
23 110
30 475
21 660
18 150
23 545
26 635
23 240
21 095
23 485
24 290
24 555
25 240
25 365
26 625
27 745
27 680
23 410
-4 400
-5 135
+2 715
+1 325
-345
-2 195
+2 675
-2 255
+3 850
-6 085
-9 530
+135
+2 170
+885
-1 055
+790
+1 400
+915
-960
-170
+735
+1 200
+605
+230
对油茶籽的垦复和扶育给予粮食、化肥和资金补助。在收购上实行比例价收购。1980年按油菜籽投售量30%以统购价收购,70%按超购价收购;1981年改为每50公斤油菜籽20%按统购价收购,80%按超购价收购;1984年实行“倒四六”比例价敞开收购(即四成按原统购价,六成按原超购价);1985年对油菜籽实行合同定购,凡定购任务以内的油菜籽,由国家粮食部门统一经营; 1987年按“八二混合价”(即80%按“倒四六”比例价,20%按超购价计算)由国家粮食部门敞开收购,并规定:以1983年下达的油菜籽收购计划作为检查指标,完成计划以后多购的部分,可以继续列入国家收购,也可以作为议购。收购每50公斤油菜籽返饼比例,适当调高到22.5—25公斤;1988年又实行定购计划内收购,每50公斤菜籽奖售平价标氮5公斤。1985年油茶籽按“倒四六”比例计价(即四成按原统购价,六成按原超购价)、棉籽按“顺四六”比例计价(即六成按原统购价,四成按原超购价),由粮食部门敞开收购,其他油料全部放开,自由购销。1986年采取收购计划内油茶籽每50公斤换购平价标准化肥3.75公斤。1987年油茶籽收购按“三七”开(即30%按统购价,70%按加价) 收购,1988年改为“四六”开,退饼22.5公斤。为了搞活食油经营,粮食部门从1978年起恢复了食油的议购议销。1989年,菜油、棉油、茶油综合平均价提高7.95%。1991年5月起,提高食油统销价格,实行购销同价。由于采取以上政策措施,促进了食油生产的迅速发展,食油供应状况也有了较大的改善。1979—1992年浙江省食油产、购、销、调情况详见表5-2-10。

表5-2-10 1979—1992年食油产、购、销、调情况


单位: 吨


年度产 量收购量(含大
豆榨油回收)
销售量购销差额净调出(+)
调入(-)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97 560
116 870
122 160
163 915
160 620
126 920
148 160
179 598
169 031
157 621
165 707
150 135
188 976
181 799
193 074
45 120
64 245
73 010
115 950
91 000
78 710
101 085
130 100
102 200
94 900
90 000
68 300
101 700
89 400
117 600
30 400
48 160
51 565
78 160
80 765
82 440
104 995
122 800
116 400
131 100
123 200
110 600
113 200
114 200
195 100
+14 720
+16 085
+21 445
+37 790
+10 235
-3 730
-3 910
+7 300
-14 200
-36 200
-33 200
-42 300
-11 500
-24 800
-77 500
+785
+7 880
+7 425
+26 065
+1 595
+1 775
-11 450
-6 485
-13 780
-17 414
-35 991
-28 946
-13 463
-13 852
-21 362
☚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棉花购销 ☛

(五) 改革开放时期

(五) 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农村经济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民收入出现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1979—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5.00元增加到1 359. 13元,增加了1 194.13元,平均每年增加85.30元,相当于1950—1978年29年间年平均增加额的21倍。这一时期农民收入的增长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恢复性增长阶段(1979—1980年)。这两年,国家对农村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198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9.21元,比1978年增长32. 9%。
2. “六五”期间高速增长阶段 (1981—1985年)。1982年,浙江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承包土地上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来源扩大,收入水平迅速提高。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8.60元,比1980年增长1. 5倍,平均每年增长20. 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7. 2%。
3. “七五”时期调整阶段(1986—1990年)。进入“七五”时期以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阶段性波动,形成了“七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定格局。
(1) 收入水平增长速度放慢。1985—1990年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8.60元增加到1 099.04元,增长1倍,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增长29.0%,平均每年递增5. 2%,与“六五”时期年均的17.2%增长率相比,回落了12个百分点。
(2) 收入增长不稳定。“七五”期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在各年份间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增长速度最高的1987年达到13. 6%,最低的1989年则下降2. 6%。
(3) 收入水平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前列。“七五”时期,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仍大大快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五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快1.2个百分点。1990年的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5. 5%。收入水平五年中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
4.稳定增长阶段(1991—1992年)。进入90年代以后,浙江农村经济又出现了回升的势头,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1 210.77元,比1990年增长10.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 9%。1992年收入水平进一步上升到1 359. 13元,增长12.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 8%。这说明,浙江省农民收入的增长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收人的变化 ☛
000229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