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开源节流,加强管理(1980—1995年)
地上水源缺乏,地下水超采,这就促使天津市农业灌溉要走一条开源节流、完善配套、加强管理、合理调控的新路子。
天津市从60~70年代就开始探索使用防渗渠道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从1981年开始推行,1989年取得了成效,其使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9以上,节水、节电,扩大了灌溉面积。此外,喷灌于1974年开始田间试验,1978年正式列入农田水利建设计划。从1984—1990年7年间共发展喷灌设备749台(套),其中固定和半固定154台(套)。滴灌的推广应用始于1982年,至1990年全市共搞了10个滴灌试点,滴灌面积57.33公顷。另外,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在大力开展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的同时,开展作物灌溉制度试验,提出几种主要作物的灌溉定额。天津市农田水利工程初步形成灌、排、蓄、调的工程体系。
从1981年全国农田水利管理会议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组织逐步发展完善,水利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1980—1982年完成了工程“三查三定” (查工程、定标准; 查效益,定措施; 查多种经营,定发展规划),大、中型国有扬水站,中小型水库复核了设计,补办了验收手续,落实了责任制,制定了多种经营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了管理制度,制定了 《天津市国营排灌站水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市机井管理条例》、《喷灌试行管理办法》、《天津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1983年下发了 《天津市公社水利管理站管理暂行办法》,1987—1988年完成了乡镇水利站人员定编,全市12个郊区县以乡镇为单位组成了乡镇水利站,乡镇一级开始设置了专职水利管理机构,又经过调整完善,到1990年市、区县、乡镇、村农田水利四级管理网已基本形成。
为了保护水资源,开辟新水源,缓解城乡供水矛盾,从80年代开始,平原除氟改水、山区丘陵区打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水问题,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兴建引滦工程,1983年9月 11日正式通水,缓解了天津市用水紧张状况,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结束了天津市人民喝咸水的历史。之后,又相继兴建了引滦入港、引滦入塘、引滦入汉等引滦输水工程,为天津市的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