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发挥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郊农民充分利用城郊优势,瞄准城市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热点,积极兴办运输、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1993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 968户,从业人员达到3 900人,个体工商户每年平均以10.65%的速度递增。全市现有农用汽车46辆,农用运输车190部,加上农忙务农,农闲搞副业的拖拉机2 124台,农村运输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全市农民从运输业得到的收入共337.93万元,人均168.12元,运输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2%提高到1993年的7.2%。此外,农户还在市区兴建了一批星罗棋布的饭堂、旅舍、服装、理发、商店等,既服务了城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安排了农村相当一部分的剩余劳力。
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大增加和改善了市区的有效供应。全市主要农副食品的生产供应情况一年更比一年好。1990年和1993年相比,肉类总产量由901.22吨增到1364吨,增长33.9%,其中瘦肉型猪出栏率占到70%以上;蔬菜总产量由20 028.88吨增长到23 436吨,增长14.5%,商品率达到80%以上;水果总产量由1 150.72吨增长到1 300.25吨,增长12.99%,商品率达到89%;鱼类总产量由19.8吨,增长到40吨,增长50.5%;蛋类总产量由240.57吨增长至370吨,增长34.98%;奶类总产量由356.75吨增长到417.2吨,增长16.9%。同时带来了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016元,是1978年的7.8倍。高档日用品的拥有量:1993年三乡农民有电视机4 015台(其中:彩电1 512台),户均0.7台;洗衣机1696台,平均每2.9户1台;摩托车325辆,家庭用小汽车8辆,部分农民还购买了电冰箱,空调设备。1993年农村储蓄余额达到1 338.7万元,比1978年的38.2万元增长35倍,户均存款2756.3元,人均664.5元。农村生活设施方面通电户100%;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100%,乡级单位全部实现了农话自动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通公路的行政村100%。居住条件根据1991年市政府统一规划,规范要求,已有30%的农民住进新建住宅。农村庭园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
“八·五”和今后10年期间,全市将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服务城市,依托城市,振兴农村,致富农民”的指导思想,以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中心,以深度开发为重点,以贡献国家、服务城市、致富农民为目的,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经济实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城市对农村的支援,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潜在优势,建立起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布局,以不断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后劲,搞好“菜篮子”工程,逐步提高肉、蛋、奶、菜的自给率,开拓发展乡镇企业,在省内率先致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