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兴教育,强素质,增后劲
红塔区人多耕地少,资源贫乏,发展空间和人均资源极为有限,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而科技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基于这种认识,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立教育目标责任制和乡规民约,把教育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
❶增加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以政府拨款为主,乡镇企业收入以工补农及群众集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逐年增加投入,仅1991—1995年5年中,教育经费投入就达2.25亿元,改善了办学条件。
❷深化改革,增强教育发展内在动力。坚持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形成区办完中、高中、直属小学、幼儿园;乡(镇)办初中、职技校;村(处)办完小、学前班、农民文化技校的格局。同时改革办学体制,初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办学格局,并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积极进行各种办学模式探讨,试行小学后、初二、高二和初中后的分流,扩大山区寄宿制,走相对集中办学路子,促进普教、职教相互渗透和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的提高。
❸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通过抓教师的师德、敬业精神教育,以及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文化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初中、高中和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0.2%、60%、94%。同时逐步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坚持年度表彰优秀教师制度,大力弘扬尊师重教风尚。生活上关心爱护教师,为教师办实事,建盖园丁小区,解决后顾之忧。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的积极性和敬业奉献精神增强,全区教育获得全面快速发展。199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1994年完成了高标准扫盲任务,成为云南省首批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区(县)之一。到1997年底,全区已有区级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16所,职业中学2所,小学78所,幼儿园9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4岁人口毕业率为99.2%。
红塔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见表11-3-4。
表11-3-4 红塔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项 目 | 单 位 | 1978年 | 1999年 | 1999年比1978年 |
农业总产值 农业产值 林业产值 牧业产值 渔业产值 |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 5 065 4 002 156 906 1 | 58 878 31 464 1 222 25 025 1 167 | +10.6倍 +6.9倍 +6.8倍 +26.7倍 +1 166.0倍 |
(续)
项 目 | 单 位 | 1978年 | 1999年 | 1999年比1978年 |
粮食产量 油料产量 烤烟产量 茶叶产量 水果产量 猪牛羊肉产量 |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 87 490 2 238 3 852 1 1 331 5 002 | 118 481 5 600 6 204 21 2 251 19 070 | +35.4% +1.5倍 +61.1 % +20.0倍 +69.1 % +2.8倍 |
水产品产量 | 吨 | — | 1 170 | — |
财政收入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 万元 万元 元 | 856 1 519 156 | 20 683 1 208 067 3 349 | +23.2倍 +794.3倍 +20.5倍 |
注:农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按当年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