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主要鱼类的渔获量
1. 大黄鱼。属暖水性近海洄游石首科鱼类,有我国海洋“家鱼”之称。1937年,全国大黄鱼产量曾达10万吨,其中浙江占1/4。1974年全国大黄鱼最高年产量达19.72万吨,其中浙江的产量16.8万吨,占85. 19%。浙江大黄鱼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过去由于捕捞适度,长时期处于利用不衰状态。但从60年代开始,由于敲䑩作业的破坏,加上常年捕捞,将大黄鱼的“越冬场资源”、“进港未产卵资源”,不论成鱼、幼鱼、怀卵鱼一起捕,使大黄鱼资源得不到生养休息,造成资源枯竭的严重后果。1992年全省大黄鱼产量仅890吨。
2. 小黄鱼。属暖水性石首科鱼类。1955年全国最高年产量达13.65万吨,其中浙江产3.88万吨,占28.42%。1957年,是浙江省小黄鱼产量最高年份,超过4.5万吨。后因国外和省外的渔轮常年过度捕捞,小黄鱼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产量逐年下降,1960年已形不成渔汛,渔场也基本消失。1992年全省小黄鱼产量1. 3万吨,比1957年下降70%。
3. 乌贼。俗称墨鱼,属暖水性洄游的软体动物。过去,乌贼资源和生产一直保持稳定,1959年最高年产量曾达6. 68万吨。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以机帆船和渔轮在产卵场外大量捕捞未产卵的乌贼亲体,致使乌贼资源出现了严重下降趋势。70年代后期,全省年产量维持在3万—4万吨左右,80年代以来产量逐年下降,到1992年只有1.25万吨,比1959年减少5.43万吨,下降80%。
4. 带鱼。属暖水性集群洄游鱼类。1981年全国最高产量达49.9万吨,其中浙江的产量29. 11万吨,占58. 34%。以后,由于机帆渔船底拖作业和定置张网作业滥捕产卵带鱼和幼带鱼,致使带鱼资源遭受破坏,后经采取多种措施保护,使这一鱼种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但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性成熟提早,鱼体条重下降。1992年,全省带鱼产量保持在32.28万吨,比1981年高10.9%。
5. 鳓鱼。也称白鱼,浙江俗称力鱼。属暖水性鱼类。在浙江海域分布很广,一般年产量在3 000万—5 000万吨左右。
6. 鲳鱼。属暖水性鱼类。1987年全省最高年产量达3.49万吨,一般年产量1.5万—2万吨。近年,鱼体不匀、过小,不如以前都以大条为主。原主要鲳鱼渔场的舟山黄泽洋、黄大洋、东福山等渔场,现已很少能捕到鲳鱼。1992年全省鲳鱼产量1.6万吨,比1987年下降54. 2%。
7. 马面鲀。属外洋性鱼类。浙江于1974年3月开始组织群众渔业机帆船捕捞,中心渔场在大陈渔场以东海区40—50米水深海区。以后,马面鲀成为浙江海洋渔业新开发的一个仅次于带鱼的主要鱼种。全省1975—1992年的年产量一般在5万—8万吨,约占全国马面鲀总产量20%左右,1976年最高年产量曾达12. 66万吨。
8. 鲐鲹鱼。俗称青、黄鲐鱼,属上层水域洄游鱼类。舟山外海渔场的鲐鲹鱼资源很丰富,历史上均由流网作业捕捞,所以数量很少。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了灯围作业,产量明显提高。1988年为最高年产量达8.8万吨,1979—1992年,全省一般年产量在3万—5万吨。
9.梭子蟹。属底栖甲壳类动物。浙江渔场蟹的种类很多,约有百余种,形态各异,其中资源丰富、产量最高的是三疣梭子蟹。传统是由流网作业进行捕捞,进入90年代,又以蟹笼捕捞。1988年全省最高产量达6.1万吨。
10. 海蜇。又名水母,属腔肠动物。捕捞海蜇,主要是张网作业和手捞。浙江渔场,1956—1975年,一般年产量保持在加工成品海蛰(三矾)1.5万—2.5万吨,其中1966年最高年产量达到3.48万吨。自1976年以后,连年下降,1989年为最低年产量仅89吨,近年经人工增殖,1992年产量回升到1 331吨。
11. 虾类。属甲壳类。浙江有69种游泳虾。70年代前,以定置张网捕捞为主;80年代中期,开始拖网作业捕虾。1980年全省虾类产量7.8万吨,1992年上升到30.6万吨,比1980年增长近3倍,其中大型虾13.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