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山市
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又是著名侨乡,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中山古称香山,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建立香山县,1925年改名为中山县。1983年12月撤县建市,1985年2月列入珠江 三角洲经济开放区,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水陆交通方便;陆路干线有广(广州)珠(珠海)、中(中山)拱(拱北)、番(番禺)中(中山)、岐(石岐)江(江门)等公路通往各地。市区距澳门58公里、距广州86公里。水路有石岐、横门、洪奇沥、鸡鸦、小榄、西海、磨刀门大小道和中山港、石岐港、小榄港3个港口,每天有客货轮开往广州、梧州、香港等地,有货轮开往澳门。中山港距香港54海里,客轮单程航行1小时45分可达对岸。电信联络迅速,全市电话实现自动化,可直拨全国市县与世界159个国家和地区;无线电传呼机和移动电话也已普遍使用。全市总面积1 8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 68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72平方公里。现有农业用地面积7. 73万公顷。市区设置10个区办事处,市郊分设24镇,总人口119.25万人。
中山市平原占陆地面积68%,低山丘陵占24%,河流占8%。珠江出海口的横门一带,可围垦的滩涂面积有0.87万公顷。水资源丰富,境内的地表水和珠江的过境水,年径总流量1 259. 6亿立方米。农业基础设施良好;水利工程筑有江海堤围465公里,干堤水闸和船闸212座,山塘水库134宗,总库容9 063万立方米;架设农田高压线大电网1 700多公里,低压线路遍及田间、坡地;建有固定电力排灌站1 366宗,流动式电动轴流泵7 694台,装机6. 53万千瓦,排灌农田面积4.73万公顷,农田排灌实现机电化。农业机械总动力35万千瓦,其中耕作动力5.38万千瓦,机耕面积占稻田面积98%。
1978年至199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8. 7亿元,农业产值18. 97亿元,分别增长了34倍和6. 3倍。主要农产品产量稻谷由39. 53吨增至52. 47万吨,糖蔗由71. 8万吨增至103万吨,蔬菜由7. 1万吨增至22. 6万吨,水果由1. 13万吨增至21. 65万吨,塘鱼由1.8万吨增至6. 9万吨,农业的商业率达80%以上。农村经济主要发生了如下变化:
(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科技兴农,推广良种、新材料、新农机、新技术,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益发展。除优化本地固有的茂生香蕉、三月红荔枝、脆肉龙眼、神湾菠萝、石岐乳鸽、沙栏鸡和脆肉鲩鱼等名牌产品外,又引进脱毒金冠马铃薯、理想型番茄、瘦肉型猪、樱桃谷鸭、石岐杂交鸡、罗氏沼虾、桂花鱼、加州鲈、叉尾鱼、新台糖10号、粳籼89、紫花芒果和尾叶桉等101个名、优、特、稀品种,有效地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大地增加了农业经济效益。从1990年起,建立全市农业上新台阶科技推广计划,重点推广应用效益显著的重大科研成果,收到良好的效益。两年先后推广19个科技项目,1990年增加产值2 247元;1991年增加产值1.37亿元,1992年增加产值2. 1亿元。
(2)开发性农业和创汇农业日益兴旺。利用沿海滩涂围垦造田,成田面积已达6万多亩,种植甘蔗、莲藕、香大蕉等作物和养殖优质水产品,现继续以每年围垦5 000亩的速度造田。这既拓展了开发性农业,又补偿了工业交通的发展而占用的土地。利用山坡地和河网堤岸,种植优质水果5.4万亩。在低山丘陵地,种植速生桉树丰产林1. 5万亩,建立木片生产基地。从1985年开始建立起来的外向型创汇农业基地,已由11个增至53个,总面积由1 566亩增至7. 52万亩,分为粮油、水产、水果、蔬菜、木片、花卉、禽畜、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类,并逐步形成一个生产、收购、加工、储运、出口相配套的外向型农业体系。1991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8 038万美元,比1978年增长1.6倍。其中创汇农业基地出口创汇3 181万美元,比1985年增长11.3倍。
(3)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把以生产中小农具和小商品为主的乡镇企业,拓展为轻工业为主、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和以商业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1992年与1978年相比,企业个数由2 819个增至28 321个,从业人员由6. 9万人增至31.3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50%),企业总产值由0.88亿元增至94.44亿元,增长106倍。企业总产值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为83.6%;农村61%的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企业年上缴国家税金由1 493万元增至2.09亿元,支农资金由367万元增至3 000万元。由于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至1992年,获国家级、部级、省级优质产品称号的产品有98个,年产值超1 000万元企业有115家,其中亿元企业8家。年出口创汇5. 16亿美元。
(4)经营方式的变革走向深化。中山农村的改革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1984年就改短期承包为长期承包,把土地分散经营改为连片集中经营。以专业户为重点逐步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为适应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1985年在张家边区试办甘蔗生产服务公司、农机服务公司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进而在全市推广这种适度规模经营与社会化服务配套的形式。现在各镇(区)已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办起了多种形式的所、站、场、公司和示范基地,提供种子、种苗、肥料、农药、技术咨询和农副产品购销等服务,有力推动了规模经营发展。
(5)农业生活显著改善。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 920元,农村人均银行存款2 255元,每人平均居住面积22. 5平方米,每100农户拥有: 自行车246辆,摩托车7. 1辆,汽车1. 5辆,电视机77. 6部,洗衣机30部,空调器2. 1部,电冰箱19. 5部,石油气炉具40套,自动电话16. 2部。94. 4%的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农村到处是新建的砖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住宅,冲积平原区过去大量存在的茅寮住宅现已接近绝迹。全市农村已达到全国农村小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