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黄浦江及其支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黄浦江及其支流

(二) 黄浦江及其支流

1.黄浦江。唐代以前,黄浦江称为东江,为太湖下游的三江水道之一(娄江、吴淞江和东江)。当时的东江从淀泖湖群流出后,呈扇状向东南分成几股叉流,注入杭州湾。最西一股在浙江海盐附近入海,渐次向东,叉河入海口分别在乍浦、芦沥浦、小官浦附近。唐朝时,东江下游的入海河道逐渐淤浅。唐宋年间,相继修筑了捍海塘和里护塘,东江流入杭州湾的出口全被堵截,只能改道东流,经闵行、闸港、航头,在新场以东入海。史书上将改道后的河段称为横潦泾。后来,航头、新场等地也相继置闸防潮,横潦泾便从闸港附近分流北上,在今虹口境内注入吴淞江,遂形成黄浦江的雏形。黄浦江的名称最早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27年)高子凤为西林南积善寺所作的碑记。南宋的黄浦江原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后因吴淞江下游日趋淤浅,泄水不畅,太湖下游及浙西平原地区诸水汇归黄浦江。到了明初,黄浦江水量大增,气势超过吴淞江,故有大黄浦之称,但其时下游壅遏严重,下泄不畅,只得另辟蹊径,将位于其傍的范家浜疏浚至南跄口,即今白渡桥至复兴岛东河段,直通长江。黄浦江亦从吴淞江的支流一跃而成为通江大河,奠定了黄浦江水系的基本格局。
黄浦江是万里长江的最后一条重要支流,也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泄水河道。园泄泾、斜塘、毛竹港和泖港为黄浦江上游的四大源头,在松江区境内汇流后称为黄浦江。黄浦江自上游淀峰至下游吴淞口全长113.4公里;自松江区汇流处至吴淞口的长度为83公里。上游河道平直,下游较为曲折。江面宽度一般为300~500米,水深一般为8~17米,最深处20米左右。沿江地势平坦,河床坡度平缓。
2.苏州河。苏州河又名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曲折东流,在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是黄浦江的主要支流。苏州河全长125公里,上海市境内河段长约54公里,其中市区河段17公里。河宽一般为40~60米。低水位时平均水深为2米。源头平均流量为25秒立方米,黄渡附近平均流量减至12秒立方米。
唐宋年间,吴淞江河宽水深,独流入海,为太湖流域主要泄水河道。其入海口处的宽度在唐朝时为10公里,宋朝时为4.5公里左右。南宋以后,河道逐渐淤浅变窄,元朝已缩狭至500米左右,导致太湖流域泄水不畅,常受洪涝危害。元泰定年间,曾对吴淞江拓江分流,进行治理,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朝初年,吴淞江下游淤塞日甚,于是采取了“掣淞入浏”和“分水入浦”等治水方针,一方面将部分太湖来水向北引入浏河,注入长江,另一方面疏通黄浦江下游通道,把吴淞江水向南分流,注入黄浦江,吴淞江也就由通海大河变成黄浦江的一条支流。自此以后,吴淞江水量锐减,河道日浅,泄洪和通航能力远不如唐宋鼎盛时期,在太湖水系中的地位也因此一落千丈。
现代工业的冲击,使苏州河由一条清澄明洁的河流变成一条终年黑臭的河流。1910年以前,上海现代工业尚处初创阶段。当时的苏州河水清质佳,鱼虾成群。1911—1914年间兴建的闸北水厂就设在今恒丰路桥附近, 以苏州河水为水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沿江两岸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苏州河水质开始变坏。1958年后, 沿江两岸工业蓬勃发展, 人口迅速增加,苏州河接纳的排污量成倍增长,形成自河口至华漕长达23公里的常年臭污水带, 枯水时期, 黑臭污水可上溯至黄渡附近。河水中溶解氧含量极低, 有毒物污染严重, 实际上已成为一条露天臭水沟。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沿江两岸的环境质量, 而且还严重影响上海的国际声誉。为了改善苏州河水质, 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苏州河整治办公室, 并投巨资兴建合流污水工程, 使苏州河及工程沿线的污水纳入敷设在地下的巨型排污管道, 排放到长江口外,还兴建引清排污工程, 力争在21世纪初使河水变清,使之成为上海地区又一观光、旅游、休闲的景点。

☚ (一) 长江口   (三) 其他主要支流 ☛
000092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