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高等农业院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高等农业院校

(二)高等农业院校

1.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校园占地面积6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教学实验农场用地173公顷,图书馆建筑面积9 400平方米,藏书81万册,中外文期刊6 000余种。
河南农业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创建于1913年,校址在河南省开封市南关繁塔寺的二程夫子庙,设农、林两科,学制三年,办学14年,毕业397人,为当时河南农林牧副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27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与法政专门学校、中州大学合并为国立开封中山大学,成为国立开封中山大学的农科。之后,随着国立开封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成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农科。其间,设有农艺、园艺、森林、畜牧4个系,并附设农事试验场、农业推广部,学制四年。1930年,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后,成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共设农艺、园艺、森林、畜牧、农业经济5个系,学制四年,仍附设农事试验场、农业推广部,并增设农业实习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农学院独立建院,改名为河南农学院,设农学、森林两系。1957年2月由开封迁郑州现址办学,后历经系、部增设、调整,到1965年有农学、园林、植保、畜牧兽医、农机5个系,在校学生2 925人,学校并于1962年开始招收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1963年成立函授部,招收农学、植保函授专科生。1975年学校下迁许昌地区,改名为许昌农学院。1977年恢复河南农学院校名。1979年由许昌搬回郑州原址办学。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1992年开始招收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博士生。
河南农业大学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有“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两个博士授权点。学校是河南省最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1962年,吴绍骙教授首开河南省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之先河,当年招收2名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目前,学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9个。它们是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植物学、土壤学、造林学、生态学、森林经理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农业机械化、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动物生理生化、传染病与预防兽医学、蔬菜学、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校有46个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方向,有8个学科具有副教授评审权。
1995年,有在校学生10 560人,其中博士生1人,硕士研究生95人,全日制本科生3 103人,专科生1 005人,成人教育本、专科学生6 356人。在1 455名教职工中,有专职教师540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201人,讲师229人;其他系列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88人,中级职称210人。教职工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管优秀专家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1人。
建校80多年来,河南农大始终围绕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设置系科。新中国成立前夕,河南大学农学院只有5个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人才奇缺。为了培养急需的农业人才,1950年及时增设了植物病虫害学,增加了3个学制为两年的专修科:植物病虫害、森林、畜牧兽医。1952年增设学制为一年的棉业训练班,抽调国营黄泛区农场、农林厅棉业改进所在职干部参加学习,先后为国家培养干部和技术人员近千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河南农大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先后增加农业经济管理系、烟草系;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成立了社会科学系。为了开展联合办学,提高各教学基层单位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于1992年开展了撤系建院工作。到1995年底,学校共有7院3系1室:农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贸学院、牧医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基础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林学系、园艺系、社科系、体育教研室。
1993—1995年,学校每年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80项左右,其他项目40项左右。鉴定科研成果每年30项左右,连年居河南省高校第一位。仅1995年就承担国家级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67项,其他项目55项。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1994年底统计,学校在1 200多种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位于全国千余所高校的118位,72所农林院校的第13位。
目前,学校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校建有7个研究所:小麦研究所、玉米研究所、烟草研究所、泡桐研究所、能源研究所、牛业工程研究所、禽病研究所;还建有19个研究室。
1978—1995年,学校获国家级奖励11项,国家有关部委、省级(不含厅局)以上奖励203项。1994年一年发表论文142篇,在全国高校发表学术论文总数排名由1993年的191位上升到118位,居省属农林院校第二位。
2.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郑州牧专)位于郑州市北东风渠畔,校园占地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 605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4万册,固定资产总值2 627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0万元,是一所培养农牧、食品工程技术应用和管理型人才的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创建于1957年,原名为郑州畜牧兽医学校,隶属河南省农业厅。1958年9月升格为省农业专科学校。1959年11月学校更名为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1962年学校又由专科改为中专,恢复郑州畜牧兽医学校原名。在十年动乱中,学校停办。1978年6月复校,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仍归河南省农业厅领导。1982年5月,划归河南省教育厅领导,1985年被确定为全国高等农林专科教育发展和改革试点校,1992年被定为河南省普通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后经国家教委批准选定为河南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学校。1992年4月,定名为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有各类在校学生5 226人,其中在校专科生1 955人,中专生750人,函授专科生2 251人,实用人才生270人,全日制电大生141人。在537名教职工中,有专职教师22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5人,讲师110人。
建校之初,郑州牧专仅设畜牧、兽医两个专业,招有大专和中专两个层次的学生。1965年增设中兽医专业,1983年相继增设了饲料及畜禽营养、养禽及禽病防治两个新专业,1984年,学校将原来的畜牧学科、兽医学科和中兽医学科调整为畜牧学科、中西兽医学科,并成立教育学科。1985年学校又增设了制冷及冷藏工艺、包装技术、发酵工艺等在全国高等农林专科院校首家开设的新专业。1986年,学校开始招收函授生。到1995年底,学校共设有畜牧工程系(4个普通专科专业,2个高职专业,2个中专专业)、动物医药系(5个普通专科专业、1个高职专业、3个中专专业)、食品工程系(3个普通专科专业,1个高职专业,2个中专专业)、经济贸易系(1个普通专科专业,1个高职专业,5个中专专业)和基础部、函授部、马列主义教研室、德育教研室、体育教研室等5个部室,下设23个教研室,建有32个实验室和1个中心实验室。
3.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关。学校占地面积23.5公顷,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5万元,图书馆藏书15.5万册。
学校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为汝南农林中等技术学校,1953年更名为信阳农业学校,1956年由汝南县迁往信阳市。“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5年恢复,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大专班的基础上定名为豫南农业专科学校,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截止1995年底,共有各类学生5 004人,其中计划内专科生980人,中专生190人,函授专科3 568人,实用人才班学生266人。在381人的教职工中,有专职教师155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6人,讲师75人。
建校初期学校设农、林两科,招收中、小学毕业生,学制一、二、三年不等,办学宗旨是培养中等农林技术人才。1958年设兽医、水稻专业,1960年设农学、畜牧兽医两个学科,有农业机械、农作物、畜牧兽医、水稻栽培、农业气象等7个专业,1976年增设水利、果林两个专业,1982年开设茶叶、水产两个专业,1988年设立农业经济管理、药用植物、果树蔬菜、兽医卫生检验专业以及函授部,随后增设了牧医师资、食品保健与烹调、特种动物养殖、乡镇财会、现代牧畜管理、乡镇企业管理、英语、微机应用、茶叶加工与经营等专业,1991年正式招收函授生,1992年学校改科为系,设农业教育系、水产系、牧医系、农学系,1993年,将原来的4个系进行合并转建为植物科学系、动物科学系、教育系、经济贸易系和乡镇工业系。到1995年底,学校设有5个系,21个专科专业,3个中专专业,除少数专科专业实行3年制外,其余均为2年制。
4.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天津路70号,是一所以农为主、经贸管工多学科结合的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其中洛阳新校址占地7.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2 500余(台)件,总价值184万元。图书馆藏书18万册。
学校创建于1975年,是按照当时省委决定从河南农学院和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抽调38名教师干部建立的,校址在洛阳地区偃师县,校名为岳滩农学院。1978年1月,更名为洛阳农业学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以洛阳农业学校为基础改建成“豫西农业专科学校”。197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搬迁到新安县原农业部农业生物研究所旧址办学。1986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学校在洛阳市区设前期教学和家属生活基地。1990年9月开始实行新安、洛阳两校址办学。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审定更名为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到1995年,共有各类学生5 563人,其中计划内专科生1 345人,成教函授生4 218人。433人的教职工中,有专职教师187人,其中高级职称81人,中级职称128人。
建校初期,学校仅有农学系和畜牧兽医系,农学和畜牧兽医两专业。1980年设基础部,将畜牧兽医专业改建为畜牧专业和兽医专业。1983年,设马列主义教研室,设农业教育和兽医卫生检验两个专业。1984年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设生物专业。1989年设果蔬生产系和体育教研室,设食用菌与蔬菜专业、乡镇企业专业。1994年设企业管理系和商贸外语系,设果品生产与贸易专业、食品工艺与管理专业、农村贸易经济专业、商贸英语专业、烟草专业、发酵工艺专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到1995年底,有农学系、果蔬生产系、企业管理系、动物科学系、食品科学系、商贸外语系、基础部、计算中心、马列教研室、体育教研室、成人教育部等11个教学单位,有14个专科专业,19个成教专科专业。
据1979—1992年的14年统计,学校开展科研项目21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6项,委厅级项目55项,校级项目110项,横向及其他联合项目27项。1980年到1992年,学校共获科研成果奖91项,112次,其中:学校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46项、57次,协作完成的获奖项目45项;内有: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9项、42次(学校主持17项),委厅级科技进步奖47项、63次(其中学校主持29项、40次),县级科技进步奖2项,1993—1995年,学校开展科研项目245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9项,省教委奖8项。
学校主持完成的“小麦新品种豫麦10号选育的研究”1990年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1年5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GS豫麦10号”,是国家命名的6个小麦新品种之一,这是近年来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小麦新品种,河南省累计种植面积206.6万公顷。1992年学校主持完成的“鸡奇异变型杆菌的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奇异变型杆菌病是由鸡奇异变型杆菌引发的一种新的鸡病,这项科研成果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学校在小麦、玉米高产开发和制种理论技术、甘薯根腐病防治研究、食用菌良种选育与开发、豫西地区黄牛改良、槐山羊板皮质量研究、奶牛高产低耗技术研究、黄牛双胎率复合剂研制与应用研究、黄牛瑟氏泰勒焦虫病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历年来学校在科研立项、经费数额、成果获奖诸方面,均位居全省高等专科学校前列。先后开展有农作物栽培、育种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畜牧、兽医方面的研究,食用菌开发研究。

☚ (一)发展历程   (三)农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 ☛
000037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