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等农业教育
1958年初,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筹备,建立了宁夏第一所高等农业院校。该校自成立至1995年,经历了初创、合并、恢复、发展4个阶段,走过4次搬迁校址、2次合并、1次分散办学的曲折道路,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层次、多学科的高等农业学府。
宁夏农学院。校址在首府银川市以南30公里处的永宁县王太堡。学院占地面积18. 67公顷,建筑面积6. 38万平方米,有教学实验农场1个,土地面积100公顷。1995年在校学生1 589名,现有在职正教授27人,副教授95人,讲师118人,助教57人。正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39%。至1995年,学院共培养学生6 600余人,其中1992—1995年招生1 806人,输送毕业生1 458人,是培养人才最多的时期。目前,宁夏农学院的毕业生已遍布全自治区,其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的200余人;担任副厅级以上干部28人,处级318人,他们已成为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了使高等农业教育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宁夏农学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全院学科专业设置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22个,其中本科13个。学院先后增加了农产品贮藏加工、果树蔬菜、农村机电、城镇绿化与花卉、淡水渔业和蚕学等新的适用专业,并确定农作物栽培与耕作、农业经济、农田水利等7个学科为重点学科,草原学科被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全院逐步形成了农科与工科、农科与经济、农科与农科教相结合的新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注重能力、增强适应性”的培养原则,把原来基础专业课的传统结构变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实践技能课的新格局。同时,实行了学分制和文辅修制,优化了育人模式。学院制定了十个方面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规范了教风、学风,加强了考风考纪,保证了教学建设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学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先后派出36名教师到国内外攻读学位,其中硕士学位21名,博士学位14名,博士后学位1名。“八五”期间,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9篇,参加国际会议12人次,交流宣读论文7篇。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组织教师参加科研和科技兴农工作。1991年以来,参加科研的人员达1 720人次,平均每年430多人次。开展各类科研项目24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自治区级42项,厅局级23项,院级172项。截至1995年,全院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64项,其中16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与林业厅、畜牧局合作的14项科研成果中,有5项获农业部和自治区的科技进步奖。1994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陕西杨陵举办的农产品博览会上,学院有两项成果获金奖。
在育种研究方面,学院已选育出5个水稻新品种,其中宁粳7号、宁粳10号1995年累计推广19万公顷,增产水稻2 525亿公斤。小麦已有3个选育的新品种通过区域试验;桑蚕已组合有2个新品种在全自治区13个市县推广;宁夏滩羊的改良已选出了最佳杂交优势的方案。
在科教兴农方面,1991年以来,学院与青铜峡市、吴忠市签定了14项科技开发和推广项目,这些项目已经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当地人民政府和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