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产技术研究
1.农业高产技术。新疆农业高产技术研究紧紧围绕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水利灌溉、植物保护与农机具研制,经过从单因子到多因子、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研究到综合研究的阶段。为适应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制度、种植制度改革的需要,新疆五六十年代就对群众的丰产栽培经验进行了总结、研究,搞农业高产示范样板田。70年代后,随着良种的广泛应用,着重研究新品种丰产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80年代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始向模式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90年代中期前后,已形成了大面积吨粮田和棉花亩产百公斤田,出现了吨粮市、百公斤皮棉县(乡)、甜菜亩产3吨以上的地区以及玉米亩产1 300公斤、冬麦764公斤、春麦705公斤、棉花231公斤、甜菜7.3吨、水稻1 052公斤等高产典型,为农业生产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几十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在作物栽培技术方面,先后开展了冬小麦、春麦、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甜菜、西甜瓜等主要作物以及制酱番茄、库尔勒香梨、草莓等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大面积推广棉花宽膜栽培技术和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在土壤肥料方面,探索培肥改土、间作套种、微肥使用、最佳施肥方法等项研究。在灌溉技术方面,针对新疆干旱缺水的状况,开展了畦灌、沟灌、细流沟灌技术的试验示范,研究了喷灌、滴灌和保水剂技术。在植物保护方面,从选育抗性强的品种出发,实行轮作倒茬,探索综合农业措施的技术与效果。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研究了以虫治虫、以菌防病以及生物防治新技术和大面积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展了植物免疫和无公害瓜果、蔬菜的研究。在农牧业机械化方面,从调查各种畜力农牧机具的使用,发展到60年代开始研制耕、耙、播、收等各种动力机具;70年代后,通过引进样机,进行消化吸收、设计、研制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具;从80年代起,研究重点由单机向成套设备、由田间作业机具向农牧产品加工机械方向发展。
40多年来,新疆已成功地探索并形成了南疆两早配套,小麦、玉米套种,北疆间作套种等适合南北疆自然条件的新的种植模式,从而使土、肥、水、光、气、热等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业生产效益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如在南疆和田、喀什、克孜勒苏、阿克苏4地州实施的以小麦套种玉米为主体的亩产吨粮技术开发,1991—1995年累计完成亩产吨粮田23.2万公顷,1995年吨粮田已达到9.8万公顷。吨粮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对调整南疆地区作物结构,促进南疆地区粮食增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北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近几年大面积推广玉米地膜覆盖一季吨粮技术,1995年玉米地膜栽培面积占全州玉米面积的8.8%,有8个点分别在3.33公顷(50亩)以上连片玉米亩产过吨粮,使全州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91.3公斤,较1994年增长12.6%。
2.畜牧业高产技术。70年代以来,新疆针对以草食家畜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现状,开展了牛羊品种培育和羊毛、牛羊肉、山羊绒等综合配套生产技术的研究。在家畜新品种培育的同时,先后研究冷冻精液技术、配合饲料加工技术、基因转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口蹄疫A型鸡胚化弱毒疫苗技术等,培育出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细毛羊、卡拉库尔羊、新疆白猪、新疆黑猪、新疆褐牛、伊犁马等适合新疆特点的家畜新品种。到80年代后期,以“中国美利奴羊”为代表的新疆细毛羊生产已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新疆绒山羊新品种的育成和在南北疆的大面积推广,使个体产绒量由70年代的几十克提高到200克左右,创经济效益数亿元。羊肉生产综合配套技术、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等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大加快了牛羊肉的生产规模。目前,以人工授精、秸秆氨化、塑料暖棚、饲料添加剂、驱虫防病等畜牧业高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畜牧业的发展。
几十年来,兽医防治技术的研究为新疆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棘球蚴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建立牛羊口蹄疫病的免疫带、绵羊疥癣病防治技术等的研究推广,使新疆家畜重大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逐年减少,保证了畜牧生产17年连续丰收和畜产品数量质量的稳步提高。
3. 林业高产技术。结合用材林、经济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同时开展了良种良法的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措施,经济林的早熟、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措施等项研究。其中杨树丰产栽培技术已取得适用性较强、技术先进的综合配套措施;天山云杉从良种、壮苗培育(塑棚育苗、云杉嫩枝扦插繁育等)到营造云杉与阔叶林混交林促进云杉速生的系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林果方面,进行了用材林、经济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及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林木蚧壳虫综合防治等研究,探索了山地、平原等不同地区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等不同用途的造林营林技术,开展了香梨脱萼技术、草莓等水果的开发利用研究,从内地引进了优良苹果、葡萄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
4. 水利水产技术。新疆水利系统先后开展全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干旱地区综合节水灌溉技术、膜上灌水技术、温流水高密度高产养殖、水坠法筑坝技术以及新疆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战略对策、水利水电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等重要研究,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在水产研究方面,从“七五”起,自治区开展了水库、池塘、网箱养鱼高产与稳产技术的试验研究,进行青、草、鲢、鳙等四大家鱼引种、放流、繁殖与推广,大力推广先进捕捞技术,使渔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先后开展了 “额尔齐斯河土著优良经济鱼种的人工繁殖试验”、“高寒地区网箱养鱼高产试验”、“喀什地区千亩池塘主养草鱼高产试验”、“吐鲁番地区建鲤鱼苗提早繁殖试验”、“可克湖围拦养殖鱼种试验” 以及“高寒地区大规格鱼种高产试验”等试验研究项目,为开发新疆土著经济鱼种创造了条件。1988—1991年自治区水产科研所会同有关部门,在喀什牌楼农场进行的“喀什地区千亩池塘主养草鱼高产试验”项目,71. 73公顷(1 076亩)池塘主养草鱼获得平均亩产515. 6公斤、亩净利700元的好成绩。1991—1992年完成的“吐鲁番地区建鲤鱼苗提早繁殖试验”项目,使鲤鱼出苗期提早到4月底、5月初,基本上与亚热带的长江流域鱼苗繁殖期相同,从而使鱼苗提前进入培育期,保障了新疆大规格鱼种的生产。
5. 农机与气象技术。在农机方面,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全区农机管理、科研、鉴定、推广与生产相配套的农机体系,并在农具改良、机具选型、新机具研制、使用维修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初步具备了农田耕作、播种、管理、排灌、收获及草场改良、饲料加工等机械生产能力和装备,为新疆农牧业生产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气象方面,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研究,特别是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以及遥感卫星和微机的应用,使气象工作已基本实现程序化、现代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人工降雨、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