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目建设
1984年以来,旱地农业开发累计投入资金6 06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3 080万元,市、地、县按照1:1比例配套2 980万元。农民按每年28个义务工投劳32亿个劳动日。历年来投资情况见表4-2-1。
表4-2-1 历年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
| 年 份 | 1984—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省投资金 市县配套 | 100 | 300 300 | 450 450 | 450 450 | 450 450 | 430 430 | 450 450 | 450 450 |
| 合 计 | 100 | 600 | 900 | 900 | 900 | 860 | 900 | 900 |
实施旱地农业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工程、生物、农艺、农机、高新技术“五措”并举,蓄水、保水、节水、管水、科学用水“五水”齐抓,山、水、田、林、路“五字”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区域特点,综合治理,规模开发,不断提高旱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增产增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确定开发的任务和指标是:坡耕地改造,每年3.33万公顷;修建微集水灌溉工程每年3 000座,推广综合旱作技术,每年13.33万公顷;小流域治理每年1 500平方公里;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项目实施办法:
❶统一规划,精心组织,一张蓝图干到底,把开发工作由部门行为变成政府和社会行为;
❷政策倾斜,多渠道筹资,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❸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治理,在改善生产条件上下功夫;
❹依靠科技进步,推广旱作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素质,把旱地开发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本和劳动力转变为依靠科技和劳动者素质。五是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稀农产品,努力提高开发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