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 (二)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1.区系组成与地理分布。安徽脊椎野生动物占全国1/5以上,其中兽类9目25科96种,鸟类17目55科342种,爬行类3目11科67种,两栖类2目9科38种。根据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动物区系组成特点,西起金寨,向东经六安、寿县、长丰、定远至来安将全省分为南北两片,此线以北属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分区的古北界,其生态地理动物群为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此线以南属东洋界,其生态地理动物群为亚热带林灌、草地一农田动物群。根据野生动物所属的地理型及分布,其种类组成有以下特点:
3.组成及利用。 (1) 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根据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安徽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办法〉办法》,全省列为受保护的脊椎动物可分为三个层次: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56个分类阶元,属一级保护的是:云豹、豹、白鳍豚、白颈长尾雉、黑麂、梅花鹿、白鹳、黑鹳、金雕、白肩雕、扬子鳄、白尾海雕、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大鸨、中华鲟。属二级保护的是:短尾猴、猕猴、穿山甲、豺、黑熊、黄喉貂、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江豚、原麝、河麂、鬣羚、斑羚、鹈鹕、黄嘴白鹭、海南虎斑、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鹰类、隼类、白鹇、勺鸡、白冠长尾雉、灰鹤、白枕鹤、小鸦鹃、蓝翅八色鸫、大鲵、虎纹蛙、细痣疣螈、胭脂鱼。 扬子鳄、白鳍豚、黑麂仅为本省和邻省分布,为我国特有种。梅花鹿、斑羚、原麝、金猫、金雕、大灵猫等本省已处于绝灭状态。斑羚、金雕已多年不见。 属安徽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45个分类阶元,其中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狐、貉、花面狸、豹猫、毛冠鹿、鹃形目所有种、夜鹰、雀形目燕科所有种、黑枕黄鹂、红嘴蓝鹊、灰喜鹊、红嘴相思鸟、寿带、金头闭壳龟、鲥鱼、背瘤丽蚌。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黄鼬、鼬獾、狗獾、猪獾、黄麂、鸬鹚、雁形目所有种、鸡形目所有种、雀形目伯劳科所有种、画眉、暗绿绣眼、龟类、王锦蛇、黑眉锦蛇、棕黑锦蛇、滑鼠蛇、乌梢蛇、中国水蛇、眼镜蛇。 以上这些动物大多在省内有一定数量,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生态效益,易被过度猎捕而造成濒临灭绝。 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共32个分类阶元,它们是北方刺猬、翼手目所有种、兔形目所有种、赤腹松鼠、中华竹鼠、豪猪、黄腹鼬、野猪、草鹭、大白鹭、白鹭、中白鹭、黄脚三趾鹑、鹤形目秧鸡科所有种、衍形目所有种、鸥形目所有种、鸽形目所有种、白腰雨燕、冠鱼狗、普通翠鸟、蓝翡翠、三宝鸟、雀形目所有种、壁虎科所有种、石龙子、蓝尾石龙子、蛇亚目所有种以及有尾目和无尾目的所有种。 (2) 主要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对人类具有多种用途,按其不同的使用价值可分为以下几类: 毛皮动物。全省有毛皮兽类45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60%,年产毛皮约30万张。用于制裘的6种,即兔科、松鼠科、犬科、鼬科、灵猫科和猫科的动物。从收购量上看,年产10万张以上的有黄鼬和野兔、黄麂、鼬獾、貉和松鼠各为1万~3万张,灵猫、豹猫为1至数万张。在制革业中,鳄、蛇、黄麂、野猪等可加工制成各种皮夹、皮包、皮鞋、乐器和精巧的手工艺品。 药用动物。本省药用动物有291种,其中无脊椎动物117种,脊椎动物174种,属于稀有名贵药材的有麝香、鹿茸、豹骨、水獭肝、穿山甲、灵猫香、祁蛇、白花蛇等;量大质优的药材有蟾酥、蜈蚣、鳖甲、乌风蛇等。药用动物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约有原麝5万头左右,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1957年,在金寨、霍山、岳西、六安、舒城和潜山的6县23个乡有分布,曾收购麝香31.1千克。1993年,在金寨马宗岭调查,现残存不足100头,濒临灭绝边缘。麝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也是工业上的定香剂,药用价值极高。1958年,霍山建立养麝场解决了人工驯养、繁殖、活麝取香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最高存栏量1977年达214头,但由于管理不善,养麝成本高,投入大于产出,于1991年解体。小灵猫全省约1万头,每年猎捕约3 000头,野生数量急剧下降。梅花鹿目前零星分布于泾县、旌德、黄山区等山地丘陵,数量极少。现在贵池棠溪、含山、太湖山以及绩溪县等地已兴办了养鹿场,采取人工驯养梅花鹿、马鹿等。 肉用动物。主要有野兔、麂、野猪、野禽等。其中野兔有华南兔和草兔两种,麂主要有黄麂,野禽主要有雉鸡和竹鸡。全省有雁鸭类28种。其中鸿雁、针尾鸭、斑嘴鸭、绿头鸭、花脸鸭、白眉鸭等为常见食用动物。野鸭是全省开发利用数量最多的肉用动物,每年捕捉数量约5万只以上,家驯繁殖数百万只,大部分流到江浙及广东沿海一带。 羽用动物。鸟羽可制箭、扇子、羽毛球、扫具、玩具等工艺品。獾、黄鼬等动物的针毛可制各种毛笔、刷子等文化用品。安徽的水禽资源较丰富,雁形目中的种类多数在省内越冬,是一项重要的羽绒资源,产量较大的有针尾鸭、绿头鸭、斑嘴鸭和花脸鸭及绿翅鸭。鹤形目中的鹭科鸟类,其数量在本省近几年来有所上升,主要种类有池鹭、小白鹭、夜鹭、牛背鹭、中白鹭、大白鹭等。 天敌动物。在脊椎动物中,尚有许多捕食农林业害虫和消灭鼠害的天敌动物,这也是一项宝贵的野生动物资源。两栖类动物居住于水田、旱田、菜地、森林、草地等不同环境,捕食蝗虫、玉米螟、粘虫、稻螟虫、蝼蛄等各种害虫。几乎所有无尾两栖类均捕食农林害虫,其吞食昆虫一般每天每只能捕食害虫50~60只。如一只黑斑蛙一年能消灭害虫1万多只,大蟾蜍食量为黑斑蛙的2倍。泽蛙分布广、数量大,其有益系数达60%~70%。蜥蜴和壁虎除食农林害虫外,还吃蚊、蝇等传染疾病的昆虫,对保障人们身体健康起一定作用。许多蛇类、猛禽和黄鼬等兽类是捕鼠能手,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1 000千克粮食。全省有155种鸟类捕食农林害虫,占鸟类种数的45.3%。全国吃松毛虫的鸟类共104种,本省有64种。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松毛虫幼虫1.5万条左右,杜鹃以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等昆虫为食,啄木鸟专吃森林害虫。这些天敌动物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特用动物。这类动物是不以生产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珍稀动物,主要用作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本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多属于此类。此外,鸣声婉转的红嘴相思鸟、能连续发出8个音节的棕噪鹛、模仿人言的八哥、喜鸣好斗的画眉等也都是名贵的观赏动物。 4.科学研究与驯养繁殖。近年来,安徽野生动物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早在70年代中期,省内即成立专门机构,对全省野生动物进行普查,基本搞清了野生动物的区系组成,在此基础上,相继出版了《安徽兽类志》和《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六五”和“七五”期间,扬子鳄的研究科研项目获得了大量生态、饲养及基础理论方面的资料,解决了人工饲养、繁殖、越冬等问题,使处于灭绝边缘的这一物种得以复生。同时扬子鳄仔二代也繁殖成功,标志着我国扬子鳄的人工繁殖由鳄到蛋,又由蛋到鳄的整个生物周期全部完成,这一物种已不会灭绝。号称“白鹭洲”的皇甫山自然保护区鹭类资源非常丰富,为研究鸟类迁徙问题,被定为我国鸟类环志站之一,已给各种鹭鸟上环1 000余只。同时,为利用鸟类防治林木虫害,本省野生动物科研部门悬挂鸟巢招引大山雀、啄木鸟、丝光鸟及猫头鹰等,招引率平均为37.7%,最高达89.8%,招引控制面积占全区预防面积的54.1%。在基础研究方面,中日合作进行了短尾猴生态研究。合肥逍遥津动物园黑麂人工繁殖获得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白鹳越冬生态研究和繁殖技术、清凉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及珍稀动物繁殖生态等均获省科委科技成果。 在驯养繁殖方面,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先后在佛子岭建立了养麝场,贵池、含山设立了养鹿场。绩溪、含山等地兴办了集体、个体养鹿业,人工驯养繁殖梅花鹿、马鹿500余只,年产鹿茸百余千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产业不断出现,饲养的种类有鹿、黑熊、小灵猫、狐、貉、蛇、蛙等,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被列为安徽省1990年星火计划项目的野鸭家驯已获成功,这个项目填补了我国家庭养殖野生水禽的一项空白,每年可培育养殖野鸭10万只,向社会提供种鸭250万只,目前这个项目已推广应用。灰喜鹊为食虫益鸟,1985年,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安徽省省鸟。为保护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定远县在泉坞山林场成立了灰喜鹊驯养基地,通过驯养繁殖,在消灭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林木虫害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宣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拥有各龄扬子鳄4 000余条。1992年3月,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大会通过决议,允许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所产扬子鳄进行国际贸易。 ☚ (一)野生植物资源及分布 六、病虫害天敌资源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