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造林绿化
从50年代开始,四川省就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采取人工栽植、封山育林、飞机播种等多种方式,绿化荒山荒坡。1952年2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了《西南区奖励荒山荒地造林暂行办法》,鼓励群众承领荒山荒地育苗造林。1955年,根据第五次全国林业会议精神,四川在造林方面开始建设7项重点造林项目,即邛崃山脉边缘用材和水源林;洪雅用材、水源林;屏山、沐川用材林;永宁河用材林;乌江下游用材林;涪江中下游水源用材林;宝成铁路沿线水源用材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28年,全省造林绿化虽有一定进展,但由于受“大跃进”、“大办钢铁”、“大办公共食堂”、大刮“共产风”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几度出现大规模的乱砍滥伐,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植树造林运动曾一度停滞不前,造林质量低,管护跟不上,成活率一般为50%左右,有的还不到10%。60年代初期,全省森林覆盖率反而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下降到9%。到“四五”期末才回升到1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的造林绿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先后制定发布了《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决定》、《四川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放宽林业政策加快改革步伐的意见》、《关于加快植树造林“绿化全川”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从政策上、机构上、资金上对林业进行扶持,推动了造林绿化的发展,使这一时期成为四川造林绿化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从1979—1990年,12年共造林438.9万公顷,占1949—1990年造林总面积的48.02%;平均每年造林36.6万公顷,比1978年以前年均造林15.8万公顷增长130.94%。
1979—1990年,陆续上了一批造林项目,使造林绿化逐步由一般的造林发展到规范化的工程造林。
❶粮援造林工程项目。完成了世界粮农组织一期和二期粮援工程,援粮折资约1 500万美元,共造林2.2万公顷;
❷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全省承诺使用世行贷款的1 683.2万个特别提款权,立项时折合人民币10 364.4万元,项目造林规模为9.1万公顷。从1990年7月实施以后,至1991年4月已完成造林1.9万公顷,为年度计划的122.4%;
❸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完成了第一期世行贷款林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2亿元,新造人工林1.1万公顷,形成了13万立方米商品材生产能力。新上了第二期造林项目,计划总投资折合人民币1.75亿元,造林7万公顷,现已完成2万多公顷;
❹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从1980—1990年,在盆周山区建成了66.7万公顷(1 0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第二个66.7万公顷速丰林基地建设,计划1991—2000年完成;
❺飞机播种造林。1979年以来,省里坚持每年完成6万多公顷(100万亩)飞播造林。到1990年底,已在16个市地州开展,飞播总面积达229万公顷,其中有效面积188.2万公顷,保存面积62.8万公顷;
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造林项目。从1989年开始,一期二期先后在69个县展开,设计总规模为253万公顷,到1990年底已造林26.8万公顷;
❼封山育林。多年来,一直坚持造一片,封一片。仅“七五”时期,封山育林面积就达134.7万公顷,占同期人工造林面积的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