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过渡时期的初级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过渡时期的初级社

(二)过渡时期的初级社

1953年6月, 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11月, 全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 迅速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育农民走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 结合贯彻1953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中央第三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精神, 省委进一步抓紧了建立农业社的工作, 推动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快速发展。1953年11月提出的计划, 要求冬春新发展176个农业社,加上原有的264个社, 共可达到440个社。但到1954年2月, 实际已建立起530个社。
1954年3月, 省委召开全省第二次互助合作会议,根据中央关于“建社工作应逐步收缩”的指示确定, 除正建的外, 都一律缓至夏收或秋收后再建。同年6月底, 合作社已达883个。同年7月下旬召开的中共陕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 省委的工作报告提出, 到11月底前, 农业社要发展到1969个, 到1957年入社农户要占到总农户的34.9%。
当时, 由于总路线的广泛宣传, 造成建社入社的强大声势, 加之多数老社增产的示范作用, 各地都纷纷要求建社。所以, 到1954年底, 农业社的数量就由9月底的1970个增加到3 048个, 基本上是县以下区区有社, 入社农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2%, 其中有874个村庄, 入社农户在80%以上。进入1955年春,农业社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到同年3月, 全省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猛增到11 721个, 入社农户353 162户, 占总农户的11.42%。据当时各地对10 918个新老社的排队, 巩固和基本上巩固的一、二类社占88%;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建立起来, 加之工作粗糙, 社员疑虑不安, 社内不团结, 领导骨干弱, 生产混乱或陷于自流状态的三类社占12%, 个别地方占到15%。
事实证明, 1954年6月以后到1955年开春的建社工作, 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也有不少地方存在着严重的强迫命令现象。在贪多、贪大、求高、求快的急躁情绪支配下, 有的乱提口号, 乱扣帽子; 有的不顾条件 “一鞭子吆”; 有的搞 “户户报名, 村村建社”, 对报名入社的 “敲锣打鼓欢迎”, 对不入社的“轮班说服”, 甚至说: “不入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不入社就是反对社会主义”, 如此等等。在具体工作中, 过急地把牲畜农具 “归大堆”, 而且作价偏低, 还期过长; 有的还宣布取消了土地报酬, 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1955年春季,农村出现了相当紧张的情况。农民不积极锄麦、翻地和积肥, 不投资生产, 抢购生活资料, 大吃大喝。有的卖大畜买小畜,卖掉耕畜再入社; 还有的乱杀耕畜, 滥伐树木, 甚至赶走羊群 “躲社会主义”。耕畜羊只乏瘦死亡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仅榆林专区就死羊11万只。个别地方还发生群众闹事、拉牛退社的现象。仅宝鸡专区, 拉牛退社的就有1 250户, 有31个社自动解散。澄城县1954年冬建起的84个社, 其中有21个社的一些社员要求退社, 从1955年2月初到3月下旬, 先后将已入社的224头耕畜拉回, 占入社耕畜总数的18%。这些问题的出现, 除了建社工作本身的原因外, 同当时粮食统购统销和市场供应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关系。中共陕西省委于1955年2月5日发出 《关于当前发展与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 接着又于同年3月21日发出 《关于迅速全力转入领导春耕生产和做好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 要求各地 “再把我省农村合作化的步骤放慢一些”, 对正在建的社作 “适当收缩”; 建社进入第二阶段, 但条件极不具备, 勉强建成也难以巩固的, “应坚决停止, 转为互助组”; 全省秋收以前, 一般都停止建社。这些指示传达贯彻以后, 逐步稳定了农民的情绪, 生产秩序恢复正常, 有效地缓和了当时农村的紧张情况, 使已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多数得到了巩固。但由于一些基层不愿修改原来的计划, 有的农村干部存在迟建社不如早建社的思想, 因而仍然坚持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社; 与此同时, 个别地方在贯彻省委上述两个指示时, 草率地宣布 “愿入社者留, 不愿入社者退”, 或者不问情况都转为互助组。省委农村工作部于1955年4月5日发出通报, 要求各地在整顿、巩固工作中慎重地处理退社转组问题, 坚决纠正简单急躁和畏难情绪。

☚ (一)初级社的试办和发展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
000274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