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购销政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购销政策

(二)购销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0月,中央财委批转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关于中药材经营问题的报告》,明确规定中药材由药材公司按照计划,统一委托供销合作社收购或代购。1955年4月云南省药材公司成立。从1955—1980年期间,国务院先后对中药材购销政策作了多次调整,1957年国家规定,统一收购38种中药材,其他品种放开,允许自由收购和贩运。1959年国务院规定,全国商品应分三类进行管理。中药材第一类:中央集中管理的商品38种。卫生部经营的商品:园参、黄连、甘草、党参、鹿茸。第二类:中央实行差额调拨的商品293种。卫生部经营的商品:当归、川芎、生地等60种。1978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成立。1979年云南省医药局成立后,全省医药行业实行统一管理。1982年云南省根据国务院对中药工作的批示精神,研究制订了解决中药材紧缺脱销的7条措施,对当时全省紧缺脱销的107种药材品种分别提出要求:本县有的品种,县内不准脱销;二级站供应区需要调剂的品种,产区二级站应积极支持销地,但销地二级站不得将调剂调入的品种转手调供省外获利。重申稀少品种和严重紧缺品种,首先保证危急病患者的需要。坚持先饮片后成药,先治疗后滋补,先国内后国外,安排好供应出口。在经营上贯彻具体品种有赔有赚,统算微利的原则。1983年又制定了5条措施,重新确定主要药材品种的生产基地;收购药材贯彻优质优价政策;取消中药材销售全省一个价;三类药材下放省管;并重点保证市场供应。

☚ (一)购销情况   (三)奖售政策 ☛

(二)购销政策

(二)购销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生猪收购采取过自由收购、派购、定购、预购、议购等政策。建国初期,国营公司、供销社、个体屠商等均可自由收购。自1955年开始实行生猪派养派购,随后实行“增养定购”、“按比例交售”、“合同定购”等不同形式,实质上都是“派购”。1963年,在派购的同时实行过议购。自1985年5月1日起,生猪取消派购,实行有指导的议购议销。30多年来,基本上是通过派购或计划收购进行分配,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实现国家对肉类的调控。
1. 派购政策。开始是在货源不足的情况下,安排农民承担一定数量的交售义务,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后来,派购逐渐形成了调剂淡旺、控制供求的重要手段,货源少了要派,货源多了也派,一般通过“计划收购”的形式进行安排。70年代中期,国务院规定:“一切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一律不许自行到农村和集市采购国家统购派购的农副产品”,“一切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所有属于国家统购派购的农副产品,需要出售时,应一律向当地商业收购部门交售”。1982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强调:实行生猪派购,以950万头肥猪作基数,3年不变,实行省、市(地)、县生猪收购调拨分级包干。从60年代开始,多次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在计划收购的同时,也强调了“排开交售”和“均衡调拨”,以缓和供求矛盾。
2.购留安排。从生猪派养派购开始,就强调在调查预测的基础上,考虑国家需要和农民自食,提出购留计划。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注意在调查预测的基础上,估计货源,分析消费水平变化,根据出口、外调和省内城市工矿区的需要,提出购留计划。尽管多次出现淡旺供求矛盾,但总的供求之间(留给农民部分和国家需要部分)实现了基本平衡。
3.奖售物资。为了鼓励农民向国家交售生猪,国家对农民实行了奖售制度。1985年放开猪价后,仍实行每头猪售给100公斤左右的“换购”饲料粮。奖售的物资除饲料粮外,还有布票、胶鞋、化肥、卷烟、茶叶、食糖、碱面、电池、暖瓶等工业品。不同时期有不同标准,但均以牌价奖售或不计价奖给。
4.收购标准。新中国成立初期,虽强调“膘肥和斤重定等,毛斤计算”,但实际上仍沿用过去“毛重定等,毛斤计算”的办法,收进“饱食大肚猪”,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1956年开始,逐步推行了“出肉率定等,毛斤计价”的办法。为了适应群众“喜瘦厌肥”的消费特点,从1983年10月开始,又改为“毛重定等,出肉率定级,毛斤计价”。
历年生猪产购销情况见表7-3-4。

表7-2-4 历年生猪产购销情况表

单位: 万头
年 份产 量国内纯购进国内纯销售年 份产 量国内纯购进国内纯销售
1949
1950
1951
1952
210.0
295.4
358.4
527.2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 148.7
1 594.6
1 516.7
1 384.5
1 532.3
2 002.1
2 264.2
2 040.6
1 992.1
2 117.6
2 112.5
1 901.1
1 726.2
1 562.7
1 681.5
1 812.8
1 668.9
1 547.0
1 768.3
428.0
548.7
746.9
602.8
532.3
582.2
718.2
785.7
733.5
899.1
897.8
1 056.8
949.1
794.9
858.0
846.0
939.0
673.0
495.0
536.0
322.9
389.4
523.1
515.9
409.3
441.9
532.7
590.4
585.9
654.8
726.3
667.0
577.3
534.2
496.0
346.0
416.0
347.0
228.0
197.0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448.1
330.0
359.4
496.5
700.0
611.9
587.3
413.8
448.5
704.8
819.4
694.6
850.4
1 384.3
1 294.6
1 045.4
905.1
42.2
83.4
85.4
133.0
214.3
213.5
151.0
86.5
26.5
97.5
256.8
354.7
348.0
467.4
741.4
775.4
483.6
6.7
30.4
43.6
72.8
139.6
101.5
81.0
65.8
26.4
65.0
156.5
235.4
278.7
396.7
396.2
469.0
370.4
19901 810.85514.5252.0
☚ (一)购销情况   (二)购销政策 ☛

(二)购销政策

(二)购销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生猪收购采取过自由收购、派购、定购、预购、议购等政策。建国初期,国营公司、供销社、个体屠商等均可自由收购。自1955年开始实行生猪派养派购,随后实行“增养定购”、“按比例交售”、“合同定购”等不同形式,实质上都是“派购”。1963年,在派购的同时实行过议购。自1985年5月1日起,生猪取消派购,实行有指导的议购议销。30多年来,基本上是通过派购或计划收购进行分配,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实现国家对肉类的调控。
1. 派购政策。开始是在货源不足的情况下,安排农民承担一定数量的交售义务,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后来,派购逐渐形成了调剂淡旺、控制供求的重要手段,货源少了要派,货源多了也派,一般通过“计划收购”的形式进行安排。70年代中期,国务院规定:“一切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一律不许自行到农村和集市采购国家统购派购的农副产品”,“一切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所有属于国家统购派购的农副产品,需要出售时,应一律向当地商业收购部门交售”。1982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强调:实行生猪派购,以950万头肥猪作基数,3年不变,实行省、市(地)、县生猪收购调拨分级包干。从60年代开始,多次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在计划收购的同时,也强调了“排开交售”和“均衡调拨”,以缓和供求矛盾。
2.购留安排。从生猪派养派购开始,就强调在调查预测的基础上,考虑国家需要和农民自食,提出购留计划。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注意在调查预测的基础上,估计货源,分析消费水平变化,根据出口、外调和省内城市工矿区的需要,提出购留计划。尽管多次出现淡旺供求矛盾,但总的供求之间(留给农民部分和国家需要部分)实现了基本平衡。
3.奖售物资。为了鼓励农民向国家交售生猪,国家对农民实行了奖售制度。1985年放开猪价后,仍实行每头猪售给100公斤左右的“换购”饲料粮。奖售的物资除饲料粮外,还有布票、胶鞋、化肥、卷烟、茶叶、食糖、碱面、电池、暖瓶等工业品。不同时期有不同标准,但均以牌价奖售或不计价奖给。
4.收购标准。新中国成立初期,虽强调“膘肥和斤重定等,毛斤计算”,但实际上仍沿用过去“毛重定等,毛斤计算”的办法,收进“饱食大肚猪”,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1956年开始,逐步推行了“出肉率定等,毛斤计价”的办法。为了适应群众“喜瘦厌肥”的消费特点,从1983年10月开始,又改为“毛重定等,出肉率定级,毛斤计价”。
历年生猪产购销情况见表7-3-4。

表7-2-4 历年生猪产购销情况表

单位: 万头
年 份产 量国内纯购进国内纯销售年 份产 量国内纯购进国内纯销售
1949
1950
1951
1952
210.0
295.4
358.4
527.2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 148.7
1 594.6
1 516.7
1 384.5
1 532.3
2 002.1
2 264.2
2 040.6
1 992.1
2 117.6
2 112.5
1 901.1
1 726.2
1 562.7
1 681.5
1 812.8
1 668.9
1 547.0
1 768.3
428.0
548.7
746.9
602.8
532.3
582.2
718.2
785.7
733.5
899.1
897.8
1 056.8
949.1
794.9
858.0
846.0
939.0
673.0
495.0
536.0
322.9
389.4
523.1
515.9
409.3
441.9
532.7
590.4
585.9
654.8
726.3
667.0
577.3
534.2
496.0
346.0
416.0
347.0
228.0
197.0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448.1
330.0
359.4
496.5
700.0
611.9
587.3
413.8
448.5
704.8
819.4
694.6
850.4
1 384.3
1 294.6
1 045.4
905.1
42.2
83.4
85.4
133.0
214.3
213.5
151.0
86.5
26.5
97.5
256.8
354.7
348.0
467.4
741.4
775.4
483.6
6.7
30.4
43.6
72.8
139.6
101.5
81.0
65.8
26.4
65.0
156.5
235.4
278.7
396.7
396.2
469.0
370.4
19901 810.85514.5252.0
☚ (二)购销政策   五、果品购销 ☛

(二)购销政策

(二)购销政策

山东省蔬菜购销政策主要有:1. 口粮政策。1958年贯彻城市近郊以菜为主的方针后,根据菜农口粮不低于邻近生产队水平的原则,规定菜农口粮由国家供应,标准为原粮180公斤,经济困难时期降为125—160公斤。调整国民经济任务完成后,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菜农口粮标准随之提高到180—200公斤。1974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发文要求切实保证菜农的口粮,规定“在完成国家蔬菜生产计划的原则下,不低于邻近产粮队,菜农自产粮食扣除种子、饲料后口粮不足部分,由国家补足,并列统销指标”。1975年鲁粮字第171号文对供应菜农的粮色比例又做了具体安排:小麦、杂粮各占40%、瓜干20%。1976年鲁革生字第52号文对新增加商品蔬菜基地的菜农口粮又作了补充规定:除不低于邻近粮队的水平外,还要求不低于本队种粮时的实际水平;商品菜基地的菜农每人每月供应食油2市两,生活用煤按斤粮斤煤的标准供应。1979年,国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价格后,粮食增产,粮农吃粮水平提高,各地也相应地提高了菜农的口粮标准和粮色比例。
2.价格政策。建国以来,从促进生产发展和保证市场供应出发,蔬菜价格稳步上升。1957年,济南、淄博等5个城市平均蔬菜收购价格每100公斤7.18元,1985年上升为12.08元。通过最低保护价和价外加价补贴,保证了菜农在正常年景增产增收。
3.奖售物资政策。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为了支持蔬菜生产,国家每年供应蔬菜生产用化肥7 000吨左右。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化肥供应范围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1974年,省对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等地,每亩菜田供应化肥75公斤,1975年扩大到25个城市,1979年又扩大为35个城市,供应标准提高到100公斤。
对农村大宗商品基地菜,也采取了扶持措施。1976年,商业部计划外增拨山东大白菜基地专用化肥2 000 吨,1986年增加到10 000吨;城市、工矿区的粪便也优先供应蔬菜基地,价格优惠。
为鼓励菜农养猪积肥,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市规定,菜农每养1头猪,国家补助麸皮112.5公斤。
历年蔬菜产购销情况,见表7-2-8。

表7-2-8 历年蔬菜产、购、销统计表

单位: 万吨
年份产量收购量销售量年份产量收购量销售量年份产量收购量销售量
1949
1950
1951
1952
268.15
255.28
256.89
225.18
  1963
1964
1965
1966
563.45
522.08
572.08
551.00
34.95
38.85
42.91
42.48
22.07
34.09
36.12
38.53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739.92
713.66
693.52
674.84
632.77
661.66
657.19
647.60
137.60
143.50
117.78
110.44
99.43
108.22
87.93
83.13
51.60
23.17
47.19
52.58
35.72
37.38
117.12
106.59
99.65
85.00
76.07
85.04
72.33
72.43
38.86
18.50
36.82
43.44
36.43
35.04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257.53
299.50
418.60
430.68
482.85
563.43
1 037.30
1 002.30
93.90
777.84
2.60
5.54
6.48
15.25
26.73
36.29
82.53
59.97
72.63
39.63
1.05
1.84
2.26
7.08
11.19
27.93
68.52
59.76
59.13
32.53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569.83
602.15
573.43
511.38
603.08
624.92
654.14
652.37
665.46
716.61
56.26
60.27
56.02
73.14
72.72
88.50
86.09
82.39
100.12
114.54
43.53
48.65
38.24
49.73
53.88
67.45
69.47
65.00
82.05
90.93

注:1985—1990年蔬菜产量,因市场全部放开,无精确统计。
☚ (一)购销情况   (二)购销政策 ☛

(二)购销政策

(二)购销政策

山东省蔬菜购销政策主要有:1. 口粮政策。1958年贯彻城市近郊以菜为主的方针后,根据菜农口粮不低于邻近生产队水平的原则,规定菜农口粮由国家供应,标准为原粮180公斤,经济困难时期降为125—160公斤。调整国民经济任务完成后,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菜农口粮标准随之提高到180—200公斤。1974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发文要求切实保证菜农的口粮,规定“在完成国家蔬菜生产计划的原则下,不低于邻近产粮队,菜农自产粮食扣除种子、饲料后口粮不足部分,由国家补足,并列统销指标”。1975年鲁粮字第171号文对供应菜农的粮色比例又做了具体安排:小麦、杂粮各占40%、瓜干20%。1976年鲁革生字第52号文对新增加商品蔬菜基地的菜农口粮又作了补充规定:除不低于邻近粮队的水平外,还要求不低于本队种粮时的实际水平;商品菜基地的菜农每人每月供应食油2市两,生活用煤按斤粮斤煤的标准供应。1979年,国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价格后,粮食增产,粮农吃粮水平提高,各地也相应地提高了菜农的口粮标准和粮色比例。
2.价格政策。建国以来,从促进生产发展和保证市场供应出发,蔬菜价格稳步上升。1957年,济南、淄博等5个城市平均蔬菜收购价格每100公斤7.18元,1985年上升为12.08元。通过最低保护价和价外加价补贴,保证了菜农在正常年景增产增收。
3.奖售物资政策。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为了支持蔬菜生产,国家每年供应蔬菜生产用化肥7 000吨左右。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化肥供应范围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1974年,省对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等地,每亩菜田供应化肥75公斤,1975年扩大到25个城市,1979年又扩大为35个城市,供应标准提高到100公斤。
对农村大宗商品基地菜,也采取了扶持措施。1976年,商业部计划外增拨山东大白菜基地专用化肥2 000 吨,1986年增加到10 000吨;城市、工矿区的粪便也优先供应蔬菜基地,价格优惠。
为鼓励菜农养猪积肥,济南、青岛、淄博、枣庄4市规定,菜农每养1头猪,国家补助麸皮112.5公斤。
历年蔬菜产购销情况,见表7-2-8。

表7-2-8 历年蔬菜产、购、销统计表

单位: 万吨
年份产量收购量销售量年份产量收购量销售量年份产量收购量销售量
1949
1950
1951
1952
268.15
255.28
256.89
225.18
  1963
1964
1965
1966
563.45
522.08
572.08
551.00
34.95
38.85
42.91
42.48
22.07
34.09
36.12
38.53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739.92
713.66
693.52
674.84
632.77
661.66
657.19
647.60
137.60
143.50
117.78
110.44
99.43
108.22
87.93
83.13
51.60
23.17
47.19
52.58
35.72
37.38
117.12
106.59
99.65
85.00
76.07
85.04
72.33
72.43
38.86
18.50
36.82
43.44
36.43
35.04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257.53
299.50
418.60
430.68
482.85
563.43
1 037.30
1 002.30
93.90
777.84
2.60
5.54
6.48
15.25
26.73
36.29
82.53
59.97
72.63
39.63
1.05
1.84
2.26
7.08
11.19
27.93
68.52
59.76
59.13
32.53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569.83
602.15
573.43
511.38
603.08
624.92
654.14
652.37
665.46
716.61
56.26
60.27
56.02
73.14
72.72
88.50
86.09
82.39
100.12
114.54
43.53
48.65
38.24
49.73
53.88
67.45
69.47
65.00
82.05
90.93

注:1985—1990年蔬菜产量,因市场全部放开,无精确统计。
☚ (二)购销政策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
000181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02:19